第04版:国际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东南亚:

有组织跨国犯罪日益猖獗


■常雨康

尤里·费多托夫

7月18日,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曼谷发布题为《东南亚地区有组织犯罪的演变、发展及影响》的报告。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执行主任尤里·费多托夫表示,有组织跨国犯罪团伙活动日益猖獗,已成为东南亚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份长达179页的报告代表着联合国5年来对东南亚有组织犯罪的最全面研究。报告指出,大型跨国犯罪集团已扩大规模并将业务迁移到治理薄弱的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其业务包括贩卖毒品、人口以及跨境走私武器、木材、野生动物和假冒商品,每年的销售额可能近千亿美元。

东南亚地区获利最多的非法业务是贩卖合成毒品。报告指出,2018年亚太地区甲基苯丙胺(冰毒)走私总值高达614亿美元(约合4225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值在2013年的联合国报告中是150亿美元(约合1030亿元人民币)。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冰毒服用人数超过1200万,2018年纯冰毒消费约320吨。与此同时,海洛因市场已经缩减,每年的市场规模约103亿美元(约合708亿元人民币)。

从毒品缉获量这一侧面也能看出合成毒品销售的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到2018年,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的甲基苯丙胺缉获量分别增加了925%、870%和700%。联合国在报告中称,2017年和2018年东南亚地区的毒品缉获总量高达200吨,创历史新高。

根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项目顾问瑞安·温齐的说法,有几个因素影响了毒品市场从海洛因向合成毒品如甲基苯丙胺的转变。

温齐称,甲基苯丙胺的合成不依赖于生长季节或天气,这就意味着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外,相对于其他毒品,生产甲基苯丙胺所需要的空间更小,犯罪分子更容易隐藏。

除毒品外,犯罪集团也从销售假冒商品及药品中获利,包括非法烟草、汽配零件到手提包、酒精等。报告督促当地政府缉获犯罪分子的不法收益,并建议搜索引擎、在线市场、交易平台和支付服务商等互联网平台提供合作。

报告还指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差距为廉价劳动力创造了需求和供应,导致人口贩卖、偷渡等愈加严重。与此同时,由于走私野生动物、非法木材交易的获利激增,该地区野生动物数量及森林面积越来越少。

更严重的是,洗钱活动在东南亚地区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因边境管制不善和法律框架薄弱而不断加剧。大量的非法资金通过合法银行系统进行清洗。东南亚有230家持牌赌场,这也成为犯罪分子的洗钱地点。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代表杰里米·道格拉斯在报告中指出:“有组织跨国犯罪日益破坏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对该地区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直接挑战。”他一再建议,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跨国犯罪需要跨国解决方案,面对日趋严重的有组织跨国犯罪,东南亚各国需要构建行之有效长期稳定的多边合作防控机制,突破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经济、地理、历史、法律等障碍,加强地区内相关国家合作,破解防控困境,打击各类跨境犯罪,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东南亚和周边国家的发展繁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