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是一种特殊的作战环境,极寒低温和雪地等恶劣环境,对部队机动、作战、后勤提出特殊要求。部队在寒区进行作战训练时,必须对防失温、防雪盲、防损装等工作引起足够重视。
低温严寒环境下,人体必须消耗比常温环境下更多的食品,以保证摄入足够热量。零下30℃的严寒气候,对在户外的作战人员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穿着普通冬衣,连续暴露在零下30℃的严寒中2至3小时,人的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至30%,神经传输功能也会受到阻碍。温暖环境下,能以20分钟完成5公里徒步武装越野的部队,在严寒环境下可能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如果连冬衣都没有备齐,在户外暴露一定时间,体内温度就可能下降到32℃,此时人体就会产生麻木现象,大脑有可能失去判断力,肢体末梢温度下降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冻伤甚至死亡。
1902年,旧日本陆军第8师团步兵第5联队第2大队在青森八甲田山进行寒区训练时,忽视保暖,在雪地连续行军数天时间,酿成了著名的“八甲田山事件”,干粮被冻成冰坨,士兵有的小便失禁,有的在暴风雪中精神失常,全部210人中,冻死199人。
在冰雪覆盖的寒区行军,必须考虑阳光反射炫目问题,以防止雪盲症和紫外线辐射。1950年,进军西藏阿里的我军先遣骑兵连,在雪地行军仅3天,就遭遇雪盲困扰。炊事班意外发现,锅灰抹在眼圈下有助防雪盲,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战士还用黑马尾制作眼罩,用简易手段克服雪盲问题。今天,随着装备的发展,狙击步枪、重型武器等装备的光学系统,在雪区作战训练时,也应做相应调整,以克服雪区炫目问题。
天寒地冻不仅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也会带来严重影响。在极端低温环境下,钢铁、塑料的机械性能会发生变化,装备故障率上升。如轻武器零部件容易损坏,造成无法自动射击和哑弹等问题;装备中的橡胶、塑料部件易变硬变脆,甚至断裂,造成各种不可预测的故障。即使是重型机械化部队,在调赴寒区作战前,也要确保装备完成寒区环境调试,换用寒区专用燃油、滑油。1941年11月,纳粹德军进攻至莫斯科城下,由于防冻液、冬季润滑油等物资没有备齐,在零下30℃的低温环境下,燃油、滑油凝固,坦克开不动、枪栓拉不开、飞机无法升空、官兵大量冻死冻伤,败给了莫斯科的“冬将军”。
(作者单位为68303部队15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