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句诺言,一生践行


除了熊子勋,还有很多老兵践行着自己当年对战友的承诺,行走在寻找牺牲战友遗骸的路上,这一走,便是一生的追寻。

“我不想让战友们当无名烈士”

1949年10月,21岁的张福伟是一名卫生队队长。他所在部队奉命乘船前往福建,增援第10兵团攻打金门。当轮船将要抵达福州洪山桥旁的闽江江面时,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牺牲18人。张福伟幸运逃过一劫。由于情况紧急,牺牲战友的遗体没能妥善安葬,张福伟就随部队奔赴前线。

“我不想让战友们当无名烈士”,从战友牺牲的那一刻起,张福伟就怀有这样的信念。历经24年,他找遍福州城,先后写了100多封信,终于在1973年找到了18位牺牲战友的遗骸。在其他战友帮助下,他又用13年时间仔细考察,核实部分战友信息。1986年,张福伟通过多方努力,让战友遗骸归葬烈士陵园。

拿出终身积蓄,只为战友安息

1939年刚入伍时,欧兴田是一名侦察兵,他所在尖刀班共有9人。兄弟9人都在各自手臂上刻了自己的名字,作为牺牲时识别的依据,并约定一旦发生危险,活下来的人要为其他人收尸、守墓。为保护清凉村这一交通要道,2400多名新四军战士付出宝贵生命,其中就包括欧兴田尖刀班的战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欧兴田所在部队为当年死去的战友建了烈士陵园,后来陵园又在淮海战役期间毁于战火,烈士的遗骸也都无迹可寻。为完成诺言,欧兴田不辞辛劳地寻找战友遗骸长达30年。尖刀班8位战友的遗骸,最快的他用两年时间就找到了,最慢的那位战友,他用了整整23年才找到。

1996年,欧兴田拿出自己一辈子的积蓄大约100万元,重建烈士陵园。陵园建成后,欧兴田从家中搬出,也住进了那个陵园,为战友守墓。直到2016年3月因病去世前一个月,他还一直住在陵园,不肯回家。他的遗愿是: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我一定要找到你

1978年年底,郭益民参军入伍,同是河南籍的李保良与他分到同一连队,两名年轻人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后来,二人所在部队开赴前线,他们立下约定:“不管谁在战场上牺牲,活着的人一定要把对方带回老家。”不久,在一次战斗中,李保良被一枚火箭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19岁。战争结束后,想起之前的生死约定,郭益民决定踏上寻访战友遗骸之路。他说:“我的兄弟在战场上没了,不能连块骨头都不留下吧,找不到遗骸,怎么向战友交代?”

几经辗转,郭益民最终在战友陈建国处了解到了李保良埋葬的大致方位。对照战友陈建国绘制的地图,郭益民倔强地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时间一晃而过,搜寻战友遗骸的工作仍在艰难进行。眼看进入人生暮年,郭益民越来越感到时间紧迫,常常天不亮就起床,或许他已无限接近答案。

一声“战友”,就是一生战友。牺牲战友印在这些老兵的心上,这些老兵的寻找则印在我们的心里。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讲述了一个个忠守诺言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值得去久久凝望。

(李 栓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