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突围之路


■祝光强 张峙翔 张 宁

贵州省石阡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曾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就在前不久,贵州省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被称为贵州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的石阡县实现脱贫摘帽。

近日,笔者来到美丽的石阡,行走在这青山绿水间,感受脱贫攻坚为百姓带来的诗情画意。

 

从石阡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崎岖前行,越过重重山岭,大沙坝乡任家寨村映入眼帘: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白墙青瓦的漂亮居民房掩映于翠绿之间。

任家寨村发生的翻天覆地新变化,只是石阡县打赢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半岩司路难走,石旮旯缺田土,寒冬腊月断口粮……曾几何时,这句顺口溜曾是石阡县的真实写照。5年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石阡干部群众发扬长征精神,用忠诚与担当,在青山秀水间播下了百姓富生态美幸福奔小康的种子。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走进石阡各个村镇,在绝地突围的石旮旯里,一个贫困县治贫的道道履痕,赫然入目。

团体作战,抱团发展——

上百名退役老兵成为脱贫致富扛旗人

坪山乡凤凰屯村村民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小小茶叶竟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

微风轻拂,苔茶正香。几年前,凤凰屯村曾是一片荒山头,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在退役军人王天强的带领下,荒山石岭变成了千亩生态茶园,茶叶产量翻了几倍。

“以前种茶卖茶勉强够生活,现在做同样的事,年收入却在3万元以上。”正在茶园忙碌的茶农张天禧满脸欢喜地告诉笔者,“我家的收入在村里还算少的,比我家收入高几倍还多着呢!”

那年,王天强退伍回到家乡后,看到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心里不是滋味。“水土流失严重,茶叶质量低劣,与贡茶之名相去甚远。”他下决心带领乡亲们找到致富路。

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如何才能致富?“一定要把荒山变金山银山。”他一边到周边村镇学习种茶经验,一边带领群众流转土地整治田亩,2012年,凤凰屯村的荒山石岭上出现了整整齐齐的茶田。几年后,茶叶产量直线攀升,荒山变成“聚宝盆”,不仅让全村脱了贫,还直接带动周边2个乡镇3个村100多户群众致富增收。

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石阡县涌现出不少像王天强这样的优秀退役军人。他们团体作战、抱团发展,发挥集体智慧,争做脱贫带头人。

坪地场乡岩顶寨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全村1100多人被“锁”在山沟里,7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一辈子没有出过山。怎样带领大家脱贫?退役军人刘明贵深知,单打独斗作用毕竟有限。他主动参加县里定期召开的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脱贫经验交流会寻计问策。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产业不能少。”交流会上,上百名退役老兵一起帮着他想办法出主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刘明贵慢慢开了窍。回来后,他掏出自己多年积攒的40万元,于2013年底,带领全村老少在绝壁上修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

在许多退役老兵的建议下,刘明贵组织建起岩顶寨村养殖场,引进700头牛犊。养殖场生态环境好,牛肉肉质鲜嫩,十分畅销。刘明贵发现,在扩大肉牛养殖规模的同时,村里劳动力仍有富余。为抓实传统种植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接下来,刘明贵带领群众新植茶园6000余亩,栽种高端植物金丝楠木2000亩,一举解决了近200人的就业问题。

“老兵靠得住,能担重任、能干大事。”石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告诉笔者,为加快推进打赢脱贫攻坚战、振兴乡村建设新步伐,石阡县军地相关部门建立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数据库,翔实掌握着各种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定期组织他们在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开展创业经验相助交流。资源共享天地宽,老兵们的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以绿带红,红绿融合——

上百个“红+绿”景点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

走访石阡县,笔者感慨不已。

这里很红——红军长征曾在这里“两进两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这里很绿——森林覆盖率63.47%,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少见的地热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些年,曾有一投资项目看中石阡,该项目投产后,将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数千个。彼时的红土地,深深地渴望早日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该项目有害生态环境,被县领导一口回拒。

“当年红军长征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脱贫攻坚也是为了群众过上好生活。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毁掉了百姓的千秋福祉。”该县人武部部长卢强说,石阡县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共有革命遗址、纪念地100余处。如何把红色资源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让革命老区人民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同时获得红利,一直是石阡县军地共同思考的课题。

当年,红二、六军团转战石阡,红军官兵曾到温泉洗浴,贺龙在此将自己的棉大衣送给了一位生活艰难的农民,后来,那农民感恩,也加入了红军参加长征。多年来,“一件棉大衣的故事”,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

受此启发,军地双方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脱贫攻坚新思路:打造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生态旅游重点示范区。石阡县人武部为配合政府开发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派出民兵分队通过追寻红军转战足迹,收集红色故事,调查整理红色遗址遗物等。

石阡县着力把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及生态休闲游紧密结合,倾力打造中坝温泉小镇、鸳鸯湖湿地公园、国荣千年古寨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修缮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甘溪烈士陵园,修复困牛山战斗遗址,规划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了“以绿带红”“以红促绿”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红绿融合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以甘溪红色旅游名镇为核心的一批旅游项目全面启动,直接带动了8个一类贫困村、2个二类贫困村群众脱贫。快速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商机,以红色旅游文化为主题的餐饮、旅社纷纷出现,为游客提供感受长征的新方式。

甘溪乡坪望村第一家农家乐餐馆——“红军粮”的老板马艳,扳着指头细数农家乐给她带来的红利:“旅游淡季每月都能有6万元的毛收入,旺季时可达8万元。”

“10年前,村里没有一栋砖瓦房,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一家老小全挤在破旧小木屋里,就是那时坪望村最普遍的生活窘态,现在家家都住上了小洋楼。”村支书周青山告诉笔者,是“红+绿”的脱贫路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眼下,甘溪乡坪望新村红色农家乐餐馆近10家、生态旅游红军旅社8家……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远近闻名的“红+绿”生态旅游村。

脱贫不忘党恩,家富不忘强军——

上百个军地基层党组织推动石阡高质量脱贫

艰苦奋斗,让许多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道路愈加通畅,村庄越来越美,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是什么让石阡人突然迸发出顽强的脱贫意志,更对全面建成小康信心满怀?

“干部尽锐出战、群众勠力同心,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各级军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脱贫攻坚重任扛在肩上、抓在手心。”石阡县县委书记皮贵怀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石阡县把脱贫作为锤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主战场,发动上百个基层党组织和上千名党员组成尖刀班,深入到每个项目现场、每家每户精准开展攻坚。

石阡县人武部政委高龙担任国荣乡脱贫攻坚指挥长,驻村以来,他的足迹遍布国荣乡的每一处角落。代山村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周正庸,儿子身有残疾,两人生活极度艰难。高龙得知情况后,及时帮周老一家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一类低保、参战军人优抚金、高龄补贴等。同时,他还经常带爱人看望周老,帮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周老逢人就夸高政委比自己的亲人还要亲!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高龙明显感到国荣乡乃至整个石阡县已焕发新生。“战胜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干部。”上百个军地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一场战役接着一场战役打,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

看安全住房: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2462户;2018年全县筹集资金8.6亿元,对61482户进行“三改一维一化”,实现安全住房全覆盖;

看乡村建设: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逐步提升,产业旺了,混日子的少了,奔富路的多了,群众上得了学、看得起病,住上了安居房、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指数噌噌往上蹿;

看交通发展:如今,全县累计投资59.3亿元,在崇山峻岭间修建县乡村组公路3142.7公里。解决10.9万人出山难问题,2018年,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授予石阡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如今在石阡,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脱贫不忘党恩,家富不忘强军。”笔者在采访中,碰到100多名刚刚应征报名参军的年轻人。

他们在即将参加征兵体检和政审之际,主动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穿红军衣、吃红军饭,顶着烈日追寻红军当年走过的足迹。不少应征青年说,就是想体验红军长征精神,提醒自己勇敢前行,接过长征精神的火炬。

应征青年张艳银激动地说,这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家里脱了贫,住上了新房,父母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上班,家中无忧,他可以安心服役,建功军旅。

边走边看,边看边想,笔者不禁心潮澎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石阡这一贫困县的脱贫之路,既是传承当年红军长征精神的结果,更是军地双方、党员干部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做出的新作为。我们相信,石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图片说明:   

贵州省石阡县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