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四川省长宁县6.0级地震搜救工作全面完成,现已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与前些年的救灾行动相比,长宁的这次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更加高效,震区救援更加有序,力量调配更加科学,这给以着眼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动员带来不少有益启示。
动员效能需立足平时提升。应急动员是与时间赛跑,与灾害争夺生命。长宁地震来临时,预警系统提前10秒预警宜宾、提前61秒预警成都,可想而知,这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将减少不少伤亡;地震中,学校抗震演练的落实、公众避险知识的普及也体现出效果,降低了损失;救援过程中,最快的外部救援力量在震后1小时就赶到了现场,天亮前多支队伍已经展开救援。
备小则患大,备大则患小。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学校、医院、企业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渐成常态;媒体宣传、公众学习避险常识蔚然成风;全国各地新建和改造的预警台站陆续投入使用,仅成都减灾所在过去11年里就在地震预警项目上投入1.3亿元……抚今追昔,我们更加认清一个事实:只有把防灾减灾准备融入日常工作、百姓生活,危急时刻才能形成战胜自然灾害的人间伟力。
动员方案需逐步完善。与玉树、雅安等地救援不同,长宁抗震中救援力量没有发生拥堵的情况,原因是交警部门设置了交通管制点,只有参与救援指挥与行动的车辆方可进入震区,其他社会车辆则予以劝返。在统一指挥和调配下,进入震区的各类救援力量也能够按照分工有序开展工作。显而易见,救援组织方是吸取了前几场抗震行动的经验教训,优化了方案,改进了措施,提高了救援效率。
方案是行动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的动员方案不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场演练的方案内容与上一场基本无异,导致一些问题年年讲、年年重复出现。吸取别人的教训是明智的,吸取自己的教训是痛苦的,有了教训不吸取是愚蠢的。应高度重视动员方案的修订完善,每一场演练结束后,都应组织复盘检讨,邀请军地专家、社会各界人士观摩监督,及时找出方案预案中的短板弱项,以打一仗、进一步的负责态度,把各类方案订实修准。
动员力量需遵循规律统筹使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应急动员的过程就是统筹使用动员力量的过程。在长宁抗震救灾现场,在政府救援队伍无法覆盖的区域,社会救援力量可以在排查救援和信息搜集方面发挥作用;在“国家队”顾不过来的时候,地方企业救援队伍能够恢复电力、通信设施;引入商业保险,也给灾后重建增加一份保障……可以说,政府资源与非政府资源互相补充,各支救援力量呈现出一种“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局面。
从救灾实践看,参与应急救援的部队、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力量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只有扬长避短、合理用兵才能发挥出规模效益、综合效益、最大效益。而要想急时统筹好,就要平时底数清,摸清辖区内相关救援力量有多少、在哪里、装备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到位等基本情况,确保关键时刻能够科学排兵布阵、形成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