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视点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那山、那林、那人

——走进大别山腹地探寻一群护林民兵的故事


■刘岩峰 丁堡垒

写在前面

他们,是一群不穿军装的人,却用军人般的坚毅扛起绿化大山的重任;他们,扎根奉献在黄柏山,用青春和汗水浇筑起绿色丰碑。63年来,三代护林民兵赓续“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优良传统,种植树木1500余万棵,使黄柏山林地面积由2.41万亩增至20.4万亩,成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有林场。近日,笔者走进这群护林民兵,聆听他们的故事。

心 声

李高岭(商城县委书记):63年来黄柏山人创造的辉煌业绩,63年来黄柏山人心血汗水浇筑的丰碑,63年来三代黄柏山护林民兵的无私奉献,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不畏困难,坚持走生态富县之路。

余英禄(黄柏山林场第四任场长):谈起黄柏山发展史,可以说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艰苦创业史,三代黄柏山护林民兵,唱响了黄柏山林场发展三部曲,苦干实干加巧干,终将万亩荒山变绿山。

姚 磊(商城县人武部部长):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黄柏山三代护林民兵几十年如一日,将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正是这一大无畏精神的真实体现。

陈迪和(第一代黄柏山护林民兵):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栽下的树苗一天天长大,就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高一样,如果哪天我不在了,我希望我的归宿就在那些树苗旁。

陈其明(第二代黄柏山护林民兵):从父辈的身上我们学会了坚守、学会了奉献,黄柏山就是我们的家,为了这个家,我们愿意继续拿着手中的“枪”,为它站岗放哨。

曾金歌(第三代黄柏山护林民兵):看着景区内熙熙攘攘的游客,听着啧啧不断的赞叹,作为新时代接续黄柏山发展重任的一代,我们倍感光荣和自豪,唯有不断学习更加勤奋工作,才能无愧“黄柏山护林民兵”的称谓。

绿了荒山白了头

黄柏山位于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大别山腹地。上世纪50年代,人们形象地称黄柏山为“山高坡陡石头多,荒草葛藤满山窝”。

1956年,毛主席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经过层层选拔,余开穴等54人成为黄柏山国有林场的第一代护林民兵。

黄柏山距离县城较远,交通又不方便,自成为护林员那天起,民兵们就搬到了山上住。那时,林场没有树苗,加上山路崎岖车辆难以通行,所有的树苗必须靠人力从30公里外的小镇挑上山,来回就是60公里。为了减轻负重,多挑一些树苗,大家不给树苗根部包土,根部均是裸露的,因此,为了最大可能提高树苗存活率,必须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起初,许多民兵也曾沮丧过、失望过,因为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栽下的树苗总是出状况,要么很快病死枯死,要么是在生长旺盛期长势不好,但护林员们硬是凭借“只要肯干事,总会有办法”的执着信念,历经多次试验和尝试,走出“自采种、自育苗、自种植”的育林道路。

上世纪60年代前后,护林民兵每人每月平均配发36斤粮食,补贴完家人口粮外,一天只够吃一顿饭,再加上山上的水碱性大,一天活儿干下来,人极容易饿,很多人就挖野菜、葛根充饥。山上有一种野菜,常吃的话易导致便秘。一开始大家不知道,吃多了就会便秘腹胀,痛得满地打滚,最后还是到农户家借了香油喝掉才得到缓解,肚子一好,立马又拿起工具进山干活……

艰苦的生活磨灭不了大家的热情,秋天上山采种,冬天砍草整地,夏天砍灌护苗,即便是寒冬,也会时常汗流浃背。凭着这样的一股干劲,第一代护林民兵绿了荒山、献了青春、白了头发,但他们都觉得这辈子能做这件事,值!

坚守心中那抹绿色

余立新、余立功兄弟俩生在林区长在林区,是第一代护林民兵余开穴之子,可谓名符其实的“林二代”,现在兄弟二人是黄柏山林场南部一个名为九峰尖林区的负责人。

“从小,父亲给我们讲的故事都是山上种树的故事。”1983年,受父亲的影响,本可以到大城市工作的余立新兄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上山去,子承父业继续做一名护林民兵。“就是觉得自己从小在这里长大,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离不开了。”余立功对笔者说,像这样子承父业继续留在山上成为“林二代”的人还有很多。

经过第一代护林民兵的不懈努力,进入上世纪80年代,整个黄柏山林场已是绿树成荫。然而,有些法律意识淡薄又为生活所迫的村民经常摸黑上山盗伐林木,趁着夜色运到其他省市卖出去。父辈们用血汗栽种的树木,怎么能就这样被毁?于是,这些“林二代”想了一个办法,夜里他们穿上军大衣,兜里揣两个夹上白糖的馒头,背上林场武装部配发的器械巡山。

“要说与盗伐者作斗争还不是最危险的,最怕的是夜巡时遇到野狼。”余立新说到,一次半夜巡山途中,兄弟俩有些累,短暂休息时,余立新朦胧间看到不远处有黑影在晃。揉揉眼睛一看,没错,是一对灰狼。他赶紧用脚把余立新踢醒,用手指了指狼,兄弟俩迅速拿起镰刀,与狼对峙,就这样坚持到天亮,狼退了,人也虚脱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盗伐林木的人基本没有了,育林护林任务也减轻了。由于林区不通电,护林员每天除了巡山防火之外,空闲时间娱乐项目很少,余立新偶然机会,盯上烧火做饭用的树根,开始自己琢磨根雕。“其实大部分根雕并没有卖,本来就是为了丰富单调的生活,培养的一个爱好。”余立新抱着一棵快完工的根雕笑着说。

虽然山上的日子还是艰苦,山上的生活很单调,但是“林二代”们依然初心不变,用行动坚守着心中的那抹绿色。

攥紧先辈手中的“接力棒”

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柏山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区。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了,护林民兵除了要担负正常的育林护林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起旅游问询、紧急救援等任务。

时至今日,近40余名退伍军人组成的第三代护林民兵也经成为黄柏山林场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既有默默坚守护林员岗位17年的石磊,也有开拓创新科技育林的新一代林区主任朱贤银,既有爱岗敬业苦练本领的山林救援专家彭钊,还有字正腔圆热情周到的义务导游卢健……“林三代”们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正以崭新的姿态建设更加美丽动人的黄柏山。

彭钊,2004年12月退伍,原本可以安排在当地乡政府工作的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黄柏山林场。家人和朋友都不解,对此他笑着说:“我是从小听着黄柏山故事长大的,反正都是工作,对我来说,在政府机关和在林场没什么区别,更何况咱是当过兵的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我的战场。”15年间,他先后在林区管护员、林场生产科、防火办等多个岗位工作,黄柏山的山山水水没有他不熟悉的,每一处人文典故没有他不知道的,被称为“黄柏山活字典”。

2018年6月25日晚上,黄柏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接到110指挥中心的消息,3名“驴友”迷路被困景区,急需救援,但被困人员说不清楚自己的具体位置。时间就是生命,彭钊与几名护林民兵一边与报警求助的“驴友”取得联系,一边迅速启动紧急救援预案。根据“驴友”描述,凭借对黄柏山地形的熟悉,彭钊迅速推测出被困“驴友”的大概位置应该是正在开发的黄柏山大峡谷半山腰。为此,彭钊迅速带领救援队伍赶往搜寻。40多分钟后,他们终于在彭钊判断的位置附近找到了被困“驴友”。像这样的事,彭钊和战友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切为了游客,一切为了黄柏山”。

如今的黄柏山,群山碧青、绿水长流,让人流连忘返。三代黄柏山护林兵63年造林、护林、兴林,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早已渗透于商城这片沃土。

制图:扈 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