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事家王守仁曾说:“兵无定势,谋贵从时。”克劳塞维茨也形象地将战争比喻成“一条真正的变色龙”。可见,只有从时而谋,审时度势,紧跟变化,适当超前,才能获取克敌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有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就是“善战者”往往随意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肆意牵制。用兵之道的精髓就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从以刀枪为王的冷兵器时代到火炮、长枪决胜的热兵器时代,从铁流滚滚的机械化战争再到决战于无形的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作战理念时刻发生着变化。然而,一些单位在备战打仗上,依旧执着于“闭门造车”对敌人的战术战法不闻不问,疏于研究,墨守过去的经验,只能拉大与实战化训练的距离,抑制战斗力的生成。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凡事未雨绸缪,思考谋划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是备战打仗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曾以三国时期几个重要人物为例,强调超前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曹操“见事早、得计早”,实力因而不断壮大;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终归失败。一定意义上讲,只有指挥员和领导机关“见事早、得计早”,才能先敌一步、掌握主动。
毫无疑问,战争的发展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超前不是盲动,必须知彼知己,有针对性地先行先为。各级指挥员务必要善于进行跳跃性的不规则思维、广泛的联想思维、反向思维和超前思维,灵活地进行虚实变换。在设计作战方案时,只有善于反常规、常法、常理而思维,才能造成敌人的迷惑和错觉,使其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受我所制。
当然,超前思维不是每名指挥员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说练就能练出来的,需要各级指挥员打开学习的视野、谋略的视野等等,从真打实训中磨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