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烟幕中空抛雷形成拦截网,熊熊火焰前救援队铸就“铁壁铜墙”,直升机、无人机、各式车辆形成立体防护力量……5月28日,上海市人民防空行动演练展示出的一系列新器材、新战法,让观摩人员印象深刻。
上海市是我国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中心,被誉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近年来,全市人防系统充分借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优势,把防护器材更新换代与战法研究创新、专业队伍能力锤炼结合起来,为铸就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装备担当演兵场主角
近年来防范无人机对重要目标进行攻击,成为防空袭斗争面临的新课题。演练中,闵行区人防专业队运用“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成功破解了这道课题。他们采取无线电压制、卫星导航诱骗等手段,中断“敌”无人机群与地面操控手的通信联络,使其迫降成为“瓮中之鳖”。
闵行区民防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套防控系统具有无线电侦测、雷达探测、光电跟踪等多项功能,可通过高精度、多频段、全维度的低空探测,实现对“低、慢、小”飞行目标的有效识别和连续跟踪,达成迫降、驱离等反制目的。
“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为防护目标戴上“金钟罩”,消防机器人则在消除空袭次生灾害中大显神通。空袭最易引发火灾,这类火灾不仅火势大,而且掺杂着不少有毒有害物质,扑救起来非常困难。而消防机器人既能喷射水柱精准压灭火点,也能以“金刚不坏之身”抵御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袭,完成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
无人机防控系统和消防机器人,只是上海人防系统运用高科技提高防护能力的一个缩影。演练期间,上海人防系统展示出来的100余套各类装备器材让人眼前一亮,这些装备器材涉及指挥通信、末端抗击、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这些装备器材由8家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完成。”上海市民防办主任钟杰向记者介绍,现代空袭作战目标定位准、杀伤能力强,仅靠传统的防空设施难以抵御。他们充分发挥上海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联合相关单位不断打磨手中的“金刚钻”,大大提高了人防装备的科技含量和实战能力。
为重要目标织就保护网
在人们印象中,空情预警的方式是拉响防空警报。演练中,参加人口疏散演练人员首先听到头项“呜——呜”的警报声,紧接着又听到了身上手机响起的“噌——噌”短信提示音:敌机即将对我市实施空袭,请大家不要惊慌,听从引导人员指挥,迅速进入附近人防工程隐蔽……同时,巡检无人机开启持续喊话模式,志愿者引导群众有序疏散。
针对大城市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的特点,上海市民防办将防空警报信号纳入全市应急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固定音响警报信号与手机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等手段联动,以语音、文字等形式同步发放,确保户外与户内、地上与地下的人员全部接收到警报信息。
民众对防空警报的知晓率要达到100%,重要经济目标的防护也要万无一失。市民防办副主任汪耀明介绍说,以前人防演练多侧重于防空预警和人员疏散,对重要经济目标防护重视不够。此次演练,人防系统将重要经济目标防护与人员疏散隐蔽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设置综合课目,开展实兵实地训练,为战时确保人员、目标双重安全摸索方法路子。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巨大的烟雾笼罩住防护目标,空中满是闪闪发亮的金属箔片和火红色的热源点,数个黑色氦气球悬挂着角反射器腾空而起……人防伪装干扰专业队利用高新装备,抛射箔条干扰弹、红外诱饵弹,对“敌”采用隐藏、迷惑、干扰等多种方式,为重要目标织就多道保护网。
汪耀明介绍说,未来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人员与目标防护难度增大,他们借助上海市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在防得早、护得严上积极探索,努力让战时损失降到最低。
专业力量密切配合联动
“接到上级指令,进入倒塌建筑物内开始搜救行动……”演练中,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8支人防专业队并肩上阵:搜救队利用先进器材发现“被埋人员”,医疗救护队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动用直升机转运“危重伤员”;工程抢修队利用大型机械对倒塌建筑物起吊清理,配合对“被埋人员”的搜救;防化洗消队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洗消作业,环境监测分队携带复合式气体检测仪、测爆仪等专业设备,全程监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与危害系数……
一次空袭往往产生多种次生灾害,救援任务十分繁重。上阵的人防专业队既独立作业,又紧密配合,使救援行动环环相扣,效率大幅提高。
“人防专业队首先要专业。”钟杰告诉记者,他们充分发挥上海地区行业门类齐全、装备技术先进的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人防专业队伍结构。目前,他们在建强传统队伍的基础上,正加快新型专业队伍建设,做到未来防空袭需要什么专业,就编组什么专业分队。
考虑到人防专业队未来战争中需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把岗位练兵与集中训练、综合演练、实际锻炼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队伍的战斗精神,确保遇有任务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