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韩明程、谭长俊报道:新质民兵都是个顶个技术人才,有7名关键岗位人员不在位,还能否完成演练任务?5月13日上午,辽宁省辽阳军分区不打招呼拉动某新兴企业民兵应急连,让笔者不由捏了一把汗。只见,该连依据“替补人员花名册”,立即召集替补队员到位,补齐了空缺。
过去,该军分区依托当地拥有高、精、尖装备的民营企业组建新质民兵队伍,却连连遭遇闭门羹。谈及此事,这些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为提高生产效益,企业员工均是连班倒,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时,民兵又都是各生产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一旦遇有急难险重任务,几天不在位,就无法完成订单,经济效益受损失不说,还影响企业的信誉。
“在新兴企业开展武装工作,要注重军企互促共赢,战斗力与生产力两手都要抓,保证一根甘蔗两头甜。”在形势分析会上,军分区党委一班人深入讨论感到,必须顺应时代需要,找准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推动民兵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发展同步。为此,经过反复论证,他们决定采取一岗多编、依案替补的办法确保生产经营与练兵备战双促进。
综合考察企业规模、生产性质、经营状况、员工数量等因素,他们按照一个岗位编2至3人的原则建立备勤机制,明确替补时机和办法,让新质民兵力量时刻保持齐装满员状态。为避免在企业一个系统编兵过多影响生产,他们按照一个10人企业班组抽组编兵1人,一个百人车间不超过10人,一个千人工厂不超过30人的标准加以定人定量。
围绕促进编兵模式转变,这个军分区结合企业每年的员工培训、消防演练、紧急避险训练等时机,会同政府应急部门和企业按照“一个岗位普训三人、集训两人、重点训一人”的原则,把民兵训练纳入到企业总体生产培训计划之中。同时,结合生产淡季,利用轮班休息的“时间差”,组织民兵骨干及替补人员到就近的、未来行动可能配属保障的军兵种部队挂钩训练,拉近岗位技能与军事需求的距离。
点评
找出开锁的那把钥匙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在新兴企业编建民兵专业分队,必须要深刻理解把握民兵的本质属性,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不脱离生产”这一特点规律出思路,找出生产力和战斗力同步提升,生产经营与练兵备战两不误的钥匙。
角度决定深度,思路决定出路。新兴企业民兵建设之所以会出现编兵不确实、训练难保证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企业自身发展和履行国防义务,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最终必定是生产力和战斗力同步提升的多选和双赢。这就需要军地各级转换角度、调整思路、寻找方法。比如,在空间上,通过把训练场向车间班组转移,破解企业“出兵难”的问题;在效果上,通过提高专业对口率,实现生产与训练的精准匹配、无缝对接;在人员上,通过吸纳优秀技术骨干,达到为军地发展锻炼储备人才的目的。
变则通,通则久。新兴企业民兵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破解。这就要紧跟形势发展,学会换位思考,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要始终抓住战斗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民兵使命任务探新路,出实招。要始终坚持教育为先,一手抓训练质量,一手抓国防教育,努力调动新兴企业民兵训练热情,并营造出浓厚的训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