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学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之为“洗碗效应”,说的是洗的碗越多,打破碗的几率就越大,一旦碗破了,免不了要受到责罚,还不如少洗碗,甚至不洗碗。倘若官兵在工作中总怕“打破碗”,最终影响的是部队战斗力建设。
在基层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年初出事白干一年,年末出事一年白干。”实际上,不少人反映,很多时候不是“不想为”,也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敢为”。特别是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基层单位主官,如若出现差错,就可能被问责甚至影响个人成长进步。对此,有的官兵感到,既然干多了犯错误的几率会更大,那么不如少干一点。长此以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就会滋生蔓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官兵在练兵备战中,难免会“磕碗碰盘”。如果因为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就“上纲上线”“一棒子打死”,不仅会打消那些原本想干事者的积极性,甚至还会把一些人引入“怕困难、怕出事、怕犯错、怕担责”的死胡同。在《亮剑》中,李云龙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也捅过不少篓子。试想,如果组织上没有对他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培养,同时,又多一些宽容对待、主动保护、撑腰鼓劲,李云龙式的干部怎能脱颖而出?
欲破“洗碗效应”之冰,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在政策法规之内犯错者要有一定的包容度,对“打破碗”者别动不动就抓辫子、扣帽子,要辩证地看问题,对犯错者要多些宽容和理解。要敞开胸怀支持那些敢干事的官兵,旗帜鲜明地鼓励那些敢创新的官兵,真心诚意地宽容那些有失误的官兵,让干事创业的官兵有干头、有甜头、有奔头。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此举,让容错成为实干者的“护身符”,为主动“洗碗”者卸包袱,让他们轻装上阵挑担子,一时在官兵中形成了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各级党委也要完善奖惩机制,切实防止在执行政策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相关的法规制度掺了水、走了样,没有发挥出最大效力。同时也应让“不洗碗”“少洗碗”者脸红出汗,铲除无能者的生存土壤,让尸位素餐者无处遁形。
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对于基层官兵而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于各级领导而言,宽容待错,是支持更是导向。只有切实做好容错纠错,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给官兵吃下“定心丸”,才能使广大官兵从“避责思维”向“负责思维”转变。唯此,才能真正激发广大官兵全身心投入到备战打仗的豪情壮志,从而提升部队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