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还是老传统,联系群众一起干

——河北省内丘县人武部帮扶大鹅石村脱贫记事


■刘友志

扶贫是场攻坚战,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人武部在大鹅石村奋战了3年多。

大鹅石村地处太行山腹地,距县城60多公里,全村有116户303人,散居在山洼里形成7个自然组。“我们村以前很穷,穷到一般的扶贫工作队都不敢来。”村党支部书记刘文书说,以前,110亩耕地是全村最大的指望,除了种地,他们真不知道还能有啥营生。

2016年,县人武部扶贫工作队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来到大鹅石村。人武部副部长、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汉铎当时一筹莫展,“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运输车进不了村,底子这么薄,从哪里着手?”

哪有军人啃不下的硬骨头,张汉铎犯愁归犯愁,但没有退缩。他的第一件事是先了解“军情”,摸清民意。村里有退役军人9名,军属1户,党员22名,张汉铎在进村入户时还了解到,这里曾是革命根据地,群众对军人有种特殊的信任。

“有民兵骨干,有群众基础,这事能成。”张汉铎给工作队鼓劲,也给自己打气。“农民土里淘金,离不开水,有水才能种果树和庄稼。”村民也赞同,首先得建个塘坝。村里耕地虽然少,但山场面积多达8500余亩。

经过前期勘测发现,要满足大鹅石村农田果林的基本用水,至少得建个长60米、宽10米、高10米,蓄水量不低于9万立方米的塘坝。但是,这么大一个工程,光靠工作队出资是不够的。张汉铎发动工作队成员、村干部分头去协调县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并数次带头跑省城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最后争取到130万元修建塘坝的经费。塘坝于2017年5月动工,村民热情参与,当年8月就建成投用,不仅解决了果树的灌溉问题,还为后续发展旅游项目打下基础。

大鹅石村虽然穷,但三面环山,环境优美,全年平均温度10℃,森林覆盖率达95%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高达1万个,是十足的天然氧吧,适合避暑度假、健康疗养。塘坝建成后,该村林果业得到快速发展,又给这里增加了一道“生态风景线”。

发展旅游,外销果品,都需要修路,但经费还是不够。工作队和村干部到交通、县扶贫办等部门争取资金,拓宽进村主路,硬化林果园道路。同时,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共同谋划,提出打造“健康谷”的发展理念,引进开发康颐养老项目。目前,项目已送审报批,预计总投资4500万元,建成后通过分红等方式,可让村民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现在说起这些扶贫的事,是开心的,但过程并不容易。”工作队队员张书祥说,修建塘坝时,要更改通村路,最节省资金和符合规划意图的方案是通过村民刘年根的家门口。刘年根不愿意把“门前地”变成“公用路”,更不愿意伐掉门前的核桃树。一趟,两趟,三趟……工作队一遍遍去做刘年根工作,讲改建后的好处,还拿出规划图纸给他看。

“工作队的承诺不假,帮我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改线后,刘年根的门前不仅宽敞整洁了,景色也比以前好了许多。现在,刘年根的家成了好地段,他感到特别满意。

“人武部扶贫资金并不充足,但咱们能和群众想到一起,干到一起,这是人民军队不变的好传统,也是不断打胜仗的力量所在。”张汉铎说,扶贫工作队还帮贫困户入股食品和畜牧企业,全村近50户村民每年可分红4万多元;购买蜜蜂130箱,分包给13户贫困户发展养蜂业;安排4个贫困户家庭成员担任村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可领取劳务费近万元。他们还为村“党员之家”购置了桌椅,增设了国防教育展室、改建了农家书屋……

如今,道路畅通了,村子干净了,网络连上了,城里人用的很多东西,大鹅石村也有了。沿路两旁的灯杆上,悬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防教育的灯箱,不仅装扮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记住了幸福来自哪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