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以担当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刘金祥

100年前的5月4日,青年学生用责任和担当擎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大旗,进行了一场慷慨悲壮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曾经这样形容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正是这些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时光如白驹过隙,100年前那激情燃烧、豪气干云的一幕,已定格在历史的恢宏画卷中,但五四精神如同亘古闪亮的星斗,始终辉耀和烛照着国人心灵苍穹。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就是要高扬其所涵育的担当精神。

习主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敢想敢做敢当的有志青年,始终都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晚清以降,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广大青年汇入了争国权、倡科学的时代洪流。这一代青年身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家国同构的人文传统。五四运动所标举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谱写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悲壮凯歌,正是有志青年将一己之理想系于一国之兴衰的生动体现。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大漠边关到浩瀚南海,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华青年,脉管里流淌的是先辈滚烫的血液,灵魂里律动的是民族不老的基因。眷顾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对同胞怀有挚爱真情,无疑应成为每一位当代青年文化心灵的深沉底色。在新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的今天,面对风云变幻莫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大社会变革和深彻历史变迁,面对全球范围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文化角逐,所有植根于古老东方土地上的爱国青年,都须臾不能忘怀作为龙的传人所肩负的复兴责任和振兴使命。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今天回望五四运动,不只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思考,更有对当下的借鉴与启示。纪念五四运动的初衷和目的,就是通过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回顾100年来中华民族发生的沧桑巨变,让包括青年在内的所有国人,永远铭记那场伟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所弘扬的担当精神。在100年前特定历史条件下,五四学子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兴亡而奔走呐喊;在100年后的新时代,当代青年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奉献。尽管时代主题和目标有所不同,但贯穿和统摄于历史和现实的那条无形主线,是相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应当指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得到充分保护,人们只有通过人际间的合理竞争才能提升个人生存质量,一些青年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奔波劳顿之中,极易钝化关注“身外”的敏感性和关心国是的使命感。如何将社会理想和客观现实更好结合?当代青年在履行社会职责和承负自身职能的过程中,积极养成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公民意识,主动践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通过辛勤劳作和默默付出为社会注入一份温暖、为他人带来一份温情,这样的行为和修为本身就是担当情结的自觉流露,就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使命和任务,弘扬五四运动所淬砺的担当精神,就是要求每个青年要立足当下、珍惜韶华、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有机统一,在谋求个人幸福过程中不忘却社会责任,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不忘却民族振兴的宏图伟业。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当下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色彩的主调就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当代青年的确没有必要终日将担当写在本上、挂在嘴边,但应以自己的日常言行来诠释担当精神——树立家国情怀,远离怠惰消沉、不思进取,抛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热爱本职、脚踏实地,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