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青海,春的脚步来得有些迟,但随着新年度民兵整组工作的展开,各地的练兵氛围持续升温。
战场是检验战斗力的考场。两个多月前,连续大范围降雪,导致青海省玉树地区遭受严重雪灾,多方力量迅速集结救援,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因冰雪封路,昂赛乡民兵踏着齐膝深的积雪徒步30余个小时,用担架将腿部受伤感染、无法行动的牧民藏吉才仁从家里抬到30公里外的卫生院,保住了他的双腿;位于贝日永沟的丁青村3户人家因积雪封路被困,扎青乡民兵连续奋战7天,打开生命通道,将20名群众救出……
作为“本土”救灾力量,玉树民兵在此次抗雪救灾中发挥就近就便、通晓语言、熟悉社情等优势,在有力有序的组织指挥下交上这样一份答卷:2000余名民兵组成若干个突击小分队,战斗在抗雪救灾一线;受灾的28个乡镇72个村,每个点位、每个战位,民兵都没有缺席。“短平快、效果好!”称多县县委书记尼玛才仁用6个字总结了民兵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省区市大抓民兵工作,亮点颇多、经验颇丰。但兵不好编、人不好管、训练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基层是面镜子,这些问题折射出的是民兵建设的缺位、国防观念的缺失和身份意识的淡化。“民兵工作是省军区的主业,抓不好就是失职!”一次议训会上,青海省军区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必须破除和平积弊,推进民兵建设发展。对如何破难题补短板,党委一班人认为,兵的意识、兵的能力、兵的作风只有通过真抓实练和实战牵引才能激活。
“现在训练是动真格!”谈及一次紧急集合,民兵仁青感慨不已。接到集结号令后,他以为的“点个名”却成了一场救灾演练,他不仅有些手忙脚乱,还累得气喘吁吁。仁青告诉记者,一段时期以来,老套的训练模式让不少民兵抱怨:回回都是点点名字、走走队列,一点军味都没有。“兵的样子只有靠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才能唤醒。”玉树军分区司令员赵滨说。今年春节前夕,军分区机关带1个民兵应急连,在零下20℃严寒条件下机动至陌生地域,展开实战化演练和实弹射击考核,有效提升了民兵备战打仗意识。
2018年,借着民兵改革的春风,青海省军区围绕建、训、用、管,探索民兵工作新模式,各地区也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备战打仗要求,建设以应急应战为主体的民兵力量。
西宁市人口相对集中,遇到突发灾害,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可能性大,针对这一情况,西宁警备区以对接地方需求精准编组、精确使用为原则,重点开展“民兵+抢险救灾”建设。该警备区进行多次调研,摸清灾害类型、易发区域,搞清建设需求,并与地方对接应急运行机制。针对遂行任务“不懂专业技术,靠边站敲边鼓”等问题,该警备区在四区三县开展“我为‘民兵+抢险救灾’献计献策”活动,征集意见建议30多条,确立“编建规范化、训练专业化、装备配套化、保障机制化、能力多样化、行动战斗化”的建设要求。
“民兵+抢险救灾”建设效应明显,两个事例足以说明:去年4月9日下午,西宁市城东区塔尔山发生山林火灾,市政府领导一个电话打到警备区值班室。接到救援命令后,城东区民兵灭火救援分队奔赴现场实施救援,城中区也迅速出动民兵应急分队跨区增援,配合消防力量及时控制住火势;同年7月,西宁市109国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阻塞,城西区人武部接到情况报告后,仅用时40分钟,民兵工程抢修分队即携挖掘机等设备赶到现场,清理土方140立方米,两个半小时后交通恢复。
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的海南州贵德县,是青海的热门旅游点,每到旅游旺季,县城内游人如织,流动人口剧增。尤其近年来,环湖赛等大型赛事举办频繁,给贵德的交通、安保等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此,贵德县人武部采取“民兵+应急处突”模式,每月组织民兵轮训备勤,每期30人,训练15天,随时配合公安、武警行动。去年一年,贵德民兵共参与执勤巡逻1800余人次,不仅加强了地方安保力量,也锻炼了民兵应急能力。
“破除和平积弊,要从军事机关做起,自身标准高了要求严了,民兵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身份意识、标准意识和战位意识。”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着眼“拓展特色,保持本色”的原则,坚持严格按照实战化标准建强民兵应急力量的路子他们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