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在有序的队伍中候机,银鹰在和煦的春风中起飞。仲春时节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派繁忙景象。
午后时分,机场T2航站楼迎来一队官兵。机场随即为他们划分出一片独立等候区,边防、海关等联检单位分别开通3条绿色通道,航空公司开通5个专用值机柜台,派出3辆摆渡车专门担负保障任务……中部战区某调度中心参谋宁博介绍说,官兵飞抵目的地的当地时间是20时,不影响休息,不耽搁第二天工作。
出行官兵一路顺风顺水,离不开军代表面面俱到的协调。宁博告诉记者,他们协调的第一件事是更换执行任务的飞机机型。由于直飞官兵目的地的航班每周仅1班,接到保障任务后,该航班舱位余票已不够用。调度中心紧急协调该航班所在的海南航空公司,要求换成载客容量更大、能够满足官兵出行需求的机型。
机型更换后,该调度中心又指导原驻华北民航军代处与航空公司、联检单位、机场等三方,就任务分队优先托运行李、专用通道通检、专区候机等事宜进行沟通,保证官兵从进站到候机走最短的路线,用最少的时间。
调度中心参谋长李雪良介绍说,保障人数较少的分队正常出行,一般只需军代表与民航相关保障单位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协调;如果大批量官兵紧急出行,则需启动重特大任务协调机制,通过召开任务协调会的形式,由任务部(分)队提出需求,相关单位现场研究保障方案,全力以赴保障部队第一时间飞抵任务一线。
记者了解到,参加任务协调会的不仅有民航相关保障单位,还有设在民航系统的国防交通动员办公室、负责民航业务指导的华北民航局等单位,形成政府机构、民航力量齐抓共管的合力。
当问及承担军事运输任务是否影响公司效益时,海南航空地面服务保障公司负责人贾豫春告诉记者,民航系统是运用现有资源为军事运输服务,不会影响企业效益。他继而说,自己与军代表的协调非常高效,军代表们不仅说话办事干脆利落、雷厉风行,而且对民航系统的各项情况非常熟悉,双方沟通无障碍。
成熟的协调机制、高效的联络沟通,充分调动起民航系统服务军事运输的积极性。一些民航保障单位把落实军队军人优先,作为培育企业文化的一项内容,借此增强员工国防观念和综合素质。
采访中,原驻华北民航军代处参谋赵一玎讲起一件小事令人暖意顿生:赴利比亚维和的我军官兵平时绿色蔬菜摄入量较少,接其回国的航班工作人员便为每位官兵准备一份新鲜的黄瓜、西红柿,使这些维和勇士一踏上归途,便能感受到祖国人民的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