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舟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法(《孙子兵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舟战篇阐述了军队水上作战时,把握利用气象水文条件的一般原则。在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早期,水战中占据上流、上风的一方优势明显。抢占有利自然条件是古代、近代战争中,指挥员指挥水上作战时高度重视的作战原则,即使在现代战争中,自然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战 例
《百战奇略》舟战篇所附战例为,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率军进攻楚国,双方相持于东、西夹江处的长岸。楚国令尹占卜战争胜负,结果显示不祥。司马子鱼反驳说:“我们地处上游,怎么会不吉利?”于是指挥军队发起进攻,并派战船顺流而下冲击吴军船只,大败吴军。
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是帆船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率27艘战舰对阵法西联合舰队33艘战舰,纳尔逊摒弃传统战列线战术,采取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突入敌阵,将敌分割围歼,取得击沉敌舰8艘,俘虏12艘,毙伤俘敌1.4万余人的胜利。
计谋分析
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早期,由于船只动力不足,武器威力较小、射程较近,那时的水战、海战对气象水文条件依赖很大。机械化和信息化时代,装备性能极大提高,人类克服自然限制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但自然条件仍是海战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自然条件对海战限制逐渐减小,但影响始终存在。冷兵器时代,风向、风力、流速等对水战影响极大,逆风逆流的一方往往难以摆脱被动,所以《百战奇略》舟战篇指出,与敌在江湖间舟战时,要抢占上风、上流。《孙子兵法》也强调,水上交战,不可逆流迎敌。无论春秋时楚国战船顺流而下冲击吴军,还是三国时孙刘联军抓住东风骤起的宝贵战机火烧赤壁大败曹军,都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爆发时,船只动力仍依靠风帆,纳尔逊之所以能在法、西联合舰队离港转移的过程中,通过追击迫敌调头决战,并在决战中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对手,前提条件也是比对手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了风力。随着科技进步,蒸汽机、柴油机、燃气轮机、核动力等相继出现,但自然条件对现代海战的影响仍是存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就曾试图趁暴风雨天气美军航母舰载机难以升空的时机,派经过特殊训练的飞行员驾机偷袭美军航母。
技战术水平越来越成为左右现代海战胜负的决定因素。冷兵器时代,冲撞是水战重要战术之一,装备优劣往往体现在哪一方战舰的体积更大、结构更坚固等。楚国国力雄厚,对水师建设比较重视,司马子鱼能够击败吴军,便是因为楚国战船在“块头”上占了便宜。特拉法尔加海战,对阵双方装备技术水平大致相当,英军统帅纳尔逊创造了海上分队穿插的机动战术,不仅充分发扬单舰侧舷火力,更能集中多艘战舰火力围攻敌舰。这一新战术在战前筹划阶段就得到部属高度认可。作战中,英军各舰长坚决贯彻统帅意图,快速机动、果断穿插、割裂对手,对敌形成围攻之势,最终战胜具备数量优势之敌。因为这场胜利,海上分队穿插战术也被称为“纳尔逊战法”。除统帅筹划巧妙,指挥高明外,英国海军普通官兵的技战术水平也明显高于对手。尤其火炮射击技术,英军相比敌方,不仅命中率更高,射速也快一倍。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封锁的法、西两国海军出海训练机会较少,而英国海军正好相反。英国舰长曾告诫船员:“如果5分钟内,能使侧舷火炮完成3发精确射击,就没有任何舰只能抵挡你们。而如果经常练习,那么只要3分半钟就够了。”高强度的训练,使得战斗中1艘英舰的火力往往抵得上2艘敌舰。
压倒对手的战斗精神是赢得海战胜利的重要保障。吴楚交战时,吴国进攻楚国在先,保卫家园的战争目的,有助于楚军上下同仇敌忾,最终击败对手。客观说,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西联合舰队的战斗精神也不弱,虽然临战前整个舰队的调头导致自乱阵脚,影响了士气,但作战总体表现还算英勇,被俘战舰都是在遭猛烈打击、舰员伤亡惨重、基本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才投降的。但英军战斗意志显然更胜一筹。纳尔逊和柯林伍德两个纵队的指挥舰都冲锋在前,舰队司令纳尔逊身着鲜艳醒目的制服站在甲板上不避炮火靠前指挥,大振士气。英舰“贝里岛”号受损严重,主桅杆被炸断后,将军旗钉牢在后桅杆上,死战不退。事实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昂扬的战斗精神永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