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民族舞剧《乳娘》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以高度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胶东乳娘的故事,通过讴歌一群伟大女性的人间大爱,展现党群一心、军民一家、血乳交融的革命精神。
战争是血与火的碰撞,枪与炮的对决,柔弱的女性经不住硝烟的摧残。前苏联作家曾说过“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在中国抗战时期,300多名胶东乳娘非但没有走开,反而为1223名革命后代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护体。
在革命战争年代,乳娘并不是胶东特有,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也有。但经山东省党史研究院研究发现,胶东乳娘有着诸多鲜明特点:一是,她们的工作条件最为艰难。当时,受入侵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清剿,长期处于频繁迁徙状态。二是,她们的工作最富有创新意识。从起初少数人脱产喂养到育儿所哺乳,最后改成了分散到自己家中带养,她们所总结的幼儿饮食、学习制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三是,她们接收的孩子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不管出生日期、有无疾病、何时送来、如何危险,一律接收。据统计,她们接收的孩子直至革命胜利无一伤亡,堪称人间奇迹。
为什么她们能有不惧死亡的勇敢?为什么她们会有超越血脉亲情的阶级大爱?又为什么她们愿意保守秘密从不向任何人和组织索取回报?
有人说,胶东人一直恪守诗书传家、忠厚传家的家族风化传统;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看透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中国的未来使然……种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些疑问:乳娘的群体中很多人家境贫寒,甚至不认识字,又怎能看透当时的形势?
历史不是断裂的,无法生搬硬套;人们的政治是非观念,也绝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跳跃转化。与乳娘极为相似的一个群体是同属山东地域的沂蒙红嫂。很多红嫂在生前曾表达过这样的话语,“俺不识字,但能分得清好与坏、善与恶,谁对人民好,俺们就拥护谁。”
两个相似的群体,身处同样的动荡时代,有着几近相同的知识阅历,却在不同的地理空间诉说了同样的心路历程。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只能说是他们受到了同一种外界力量的感化而做出的抉择。
回顾我党我军的历史,这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即我军所到之处,越是我军恪守良好形象,越能获得百姓的好感;越是我军战斗激烈,越能赢得群众大规模的自发拥军支前行动。乳娘的出现正是我党我军正义感召的民族觉醒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