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百战奇略》骑战篇原文为: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通典》)曰:“易地则用骑”。
《百战奇略》骑战篇强调的是骑兵作战在利用地形条件方面应当注意掌握的原则。骑兵部队只有在开阔平坦的地形条件下作战,才能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特点和威力。山林、险隘及沼泽等地形条件,则会阻碍骑兵作战。20世纪以来,随着坦克、步兵战车和直升机等装备的出现,地面机动突击作战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骑战篇中所蕴含的根据地形条件灵活运用地面机动作战力量的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战 例
《百战奇略》骑战篇所附战例为,公元910年晋与后梁(均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之间爆发的夺取中原统治权的柏乡之战。梁将王景仁率军八万扎营于柏乡,企图与晋军决战,进而一举占领赵国(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领地。晋将周德威根据敌情、地形,采取主动后撤、诱敌出战的作战方针,在诱使梁军脱离营垒后,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强大威力,一举击败梁军于旷野之中,创造古代骑兵利用平原旷野有利地形而获胜的典型战例。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1991年2月24日至28日,美国陆军第7军对伊拉克军队进行长达89小时的地面作战。通过研判战场环境,美军决定执行“左勾拳”行动,依靠重装甲部队对伊军右翼进行攻击。美军装甲部队避开伊军构设的坚固防御工事,从西侧进入伊拉克,美军地面部队在4天内机动274公里。其中,第1骑兵师在一昼夜内机动距离达80公里,第24机械化步兵师在战役打响第一天机动97公里。美军发挥装甲部队机动性强的优势,在伊军做出反应前就插入伊军后方,重创伊军。
计谋分析
在古代,骑兵部队是机动速度最快、突击力量最强的兵种,曾创造辉煌的战绩。虽然骑兵已经被摩托化、机械化部队所取代,但利用作战环境发挥机动性优势,快速机动突击的骑兵作战思想依然贯穿现代地面作战的各方面,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正确认识地面机动作战力量的优势。无论是古代的骑兵部队,还是现代的机械化部队等地面机动作战力量,都是陆战场夺取主动权和占领重要地区的中坚力量。柏乡之战中,晋将周德威就充分认识到“骑战”的优势地位,在作战中充分发挥己方骑兵在平原旷野作战的强大优势,一举击败后梁军队。在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中,美军根据作战环境,投入大量装甲车辆和其他车辆,发挥机动性优势插入伊军后方,重创伊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具备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地面机动作战力量将具备更强大的作战能力。
着力提高地面机动作战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成功的作战取决于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柏乡之战中,晋将周德威在探知梁将韩勍分兵三路而来,志不在战而在于炫耀武力的情况下,亲自率千余骑兵迅速出击,攻击梁阵两端,俘获梁军百余人,充分发挥骑兵的快速反应能力。2008年8月,俄第58集团军在接到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的消息后,虽未接到行动指令,但下属各部队已开始着手相关准备,制定行动预案。在接到行动命令时,该部队随即展开行动,迅速扭转先期战略反应迟钝带来的不利局面。现代战争中,作战行动往往有着节奏快、持续时间短、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的特点,摩托化、机械化部队作为地面作战中的重要快速反应力量,应针对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做好包括各种行动方案在内的一切准备,通过训练、演习进行检验和提高,确保危机一旦爆发,能够迅速反应。
充分运用地面机动作战的有利战场环境。“骑战”的制胜之道在于充分利用战场环境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不仅打“硬仗”,也要打“谋仗”。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以精锐骑兵为主的军队,充分利用适合骑兵作战的地形,长途奔袭、穿插奇袭,从而实现了“师夷长技、拓地千里”。在海湾战争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在战前对伊拉克西部沙漠情况进行全方位侦察,判断当地作战环境适合美军机械化部队进行突击作战。因此,美军以特种部队先行渗入伊军纵深抢占要点,建立补给基地,为美军车辆和人员提供保障。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的美国陆军第7军由机步师、装甲师、装甲骑兵部队编成,各部队相互支援、密切配合,快速向伊拉克纵深推进,达成攻击伊军侧后、包围共和国卫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