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军队参谋机构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过程。在军事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参谋机构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由单一到合成、由高层机关向低层机关延伸的历史演变。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世界近代史的序幕。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队指挥日益复杂。17世纪30年代,被称为“现代战争之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建立类似现在参谋部的机构——军需总监部,这是现代参谋机构的雏形。
18世纪后,两次技术革命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力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军队规模和组成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不同兵种和军、师、旅等沿用至今的编制,依靠统帅个人指挥庞大军队进行诸兵种协同作战已不现实。1801年,拿破仑任命贝蒂埃组建军事史上首个参谋处,该参谋处机构设置齐全,分工明确,为现代总参谋部确立基本框架。
在瑞典军需总监部和法军参谋处的启发下,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总参谋部,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应运而生。1858年9月,毛奇出任第四任总参谋长,使参谋部的职权进一步扩大,开创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同时,以普鲁士参谋部为标杆,世界各国军队也开始创立各具特色的参谋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武器装备、作战规模和样式进一步发展,参谋机构建设出现新的飞跃。
一是分工更加精细。奥匈帝国军队参谋部设有作战署、地理署、情报署、电讯署、交通署等部门。美国远征军参谋部设有作战处、训练处、协调处和情报处等职能机构。二是运行更加规范。美国于1903年颁布《一般参谋法案》,苏联野战司令部制定《战时军队野战指挥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对规范总参谋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功能更加强大。各大国军队中开始出现不同形式的联合指挥机关。英国成立陆军、空军和海军委员会,以协调盟国或诸兵种作战,苏联在总参谋部内增设装甲兵部、空军部和海军部等机构。四是地位更加突出。1917年,美军总参谋部人数从1903年组建伊始的数十人发展到1072人,美国法律规定“参谋长应有高于陆军所有军官的军衔和地位”,苏联于1918年建立总参谋部,成为红军最高指挥机关,旧日本陆军以普鲁士模式组建参谋本部后,明确规定陆军由总参谋长统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发展促使各国军队参谋机构也做出相应调整。美、英两国于1942年成立盟军最高参谋部——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同时成立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并延续至今。苏联于1941年对总参谋部进行改组,使总参谋部成为大本营最高作战指挥机构,统领苏联全部武装力量。
二战后,现代战争模式发生前所未有变化,对参谋机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军队指挥体制改革,参谋机构建设开启新篇章,呈现出鲜明特性。
地位重要。美国于1958年通过《国防部改组法》,明确提出加强参联会和主席权力。1986年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取消军种作战指挥权,国防部长通过参联会对九大联合司令部实施统一指挥。苏联军队及现在的俄军为实施对军队的集中指挥,明确规定总参谋部是国防部首要部门,在诸指挥机关中起统率作用,总参谋长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日本于1986年成立“防卫改革委员会”,扩大参联会权限,解决自卫队统一指挥问题。法国、以色列总参谋部则被明确为全军最高军事指挥机关。
机构精干。经过1986年的改组,美国形成“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各联合司令部和特种司令部”的指挥架构,有效避免冗长的讨论和议而不决,便于总统最后决断。2012年,俄海、空军中央指挥所并入总参谋部,俄军形成以总参谋部为主体的“总统-国防部长-总参谋部-军区及直属战略力量”4级指挥架构。同年,英军正式组建联合部队参谋部,“国防参谋部-联合部队参谋部-机动部队”3级作战指挥体制正式形成。以色列军队实行“总参谋部-军区-师”3级指挥体制,指挥决策更显高效。通常情况下,以军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通过军区司令部对所属陆、海、空三军实施逐级指挥。紧急情况下,总参谋长或副总参谋长可越级直接指挥到师甚至旅。
重视人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参谋机构的人才建设。俄军总参谋长任职前要经过推荐、挑选、考核、审查、试用等一系列过程,除具备较好的军政素质和文化素养外,还必须担任过军事指挥员,并具有较强的作战指挥能力和干练的工作作风。以色列规定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人选必须是经过严格挑选、考核和担任过军区司令的高级军官,年富力强,具有部队和司令部机关的工作经验。日本《野战参谋勤务》则明确提出参谋人员要具备良好军事素养、强烈责任心、综合判断能力等素质。在参谋培训方面,美、英、俄、德等国军队坚持以院校培训为主,结合在职培训和演习训练,不断强化参谋人员业务技能。美军规定,各级参谋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级别培训,并结合每年的演习强化参谋技能训练。德国国防军则要求参谋人员需接受现代战争理论课学习、办公自动化技能培养、高级军校深造和野战部队代职锻炼等培训方式。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军区吉安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