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刘金华
山东安丘人,1974年5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历任班长、连长、干事、人武部副部长等职,现任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整理人:鲍明建 刘君亮
棉帐篷、新式野战炊事单元、单兵携带装具、新型取暖炉……看着民兵战备器材库前不久新配发添置的多种装备器材,再回想刚来人武部时的场景,我为这些年来民兵规范化建设的发展成果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
1996年,我来到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人武部任政工科干事。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人武部器材库——一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面放着两排落了灰、生了锈的铁架,上面零零散散摆着些铁锹、铁镐和麻袋。
这样的场景让刚从作战部队交流过来的我有些难以接受,但当时的人武部领导告诉我,这还是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战备器材购置逐渐规范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限制,有的人武部的战备器材甚至是民兵从家里拿来的农具和生活用品。
有一年清明节,因村民上坟烧纸引发山火。我奉命带领民兵上山扑火,等人员齐了,去领器材时,我才发现,别说灭火拖把,执行任务的民兵连人手一把铁锹都配不齐。折腾一上午,就靠着铁锹、铁镐,大家轮班奋战,才扑灭了山火,不少人的眉毛头发都被烧焦。虽然胜利完成任务,但大家个个灰头土脸,作为领队的我心里一丝成就感也没有,现在想想都尴尬得脸上发热。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各级对武装工作的重视与日俱增,人武部器材库越建越大,里面的装备器材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2013年,辽宁省军区大抓正规化战备建设,确立了“三室两库”的建设思路,即:作战室、作战值班室、兵器室和战备器材库、训练器材库,并按规定配齐作业箱、野战背囊等物资器材。人武部自制托盘货架、申领装备、购置设施,将50平方米的库房装得满满当当。但说句心里话,这些装备器材大多只是些救生衣、灭火器等一般性物资储备,即使有一些较为先进的器材装备,也被当成“宝贝疙瘩”摆在器材架上,成为应付检查的“展览品”。比如,油锯、风力灭火机等应急器材,外表擦得铮亮,机器里面却没有油;头盔盾牌等防爆器材有不少是塑料制品,低温条件下受力稍大就会被击碎。一些器材因平时管护不到位,更是让人吃大亏。记得有一次执行防汛任务,我们把崭新的冲锋舟拉去了,可是舟下了水,才发现油箱里根本没有油。
去年7月份,我调任平山区人武部政委,想到第一次扑火的尴尬和冲锋舟没油的窘境,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战备建设搞好。我们人武部将50平方米的器材库升级为170平方米的多功能战备器材库,投资购置大量科技含量高的战备物资;将上万件战备器材进行了模块化重组,把物资区分为防汛、防火、防化、抗震等8个版块分区分类摆放;进行箱组化打包,将所有物资配套编码装箱,确保装车就能走、打开就能用;进行融合式整编,协调区应急、抗旱防汛等部门将其部分智能化装备编入装备库,满足联合行动、共享使用的目的。
今年7月,我们组织防汛演练,演练现场,冲锋舟能抵近救援、抛线枪能远距离连接、穿着潜水衣能水下作业……看着先进的装备和在战场上驾轻就熟使用装备的民兵,我心里充满自豪感的同时,对实现强军梦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