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3日,俄罗斯军队受命攻占车臣首府格罗兹尼。战前,俄政府、军队高层没有遵循“料敌从宽,预己从严”的原则,反而轻敌自大,致使俄军在格罗兹尼之战中付出本不该有的惨重代价。
漫不经心的战前准备。《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即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格罗兹尼之战前的俄方高层认为,在俄军重拳出击下,胜利水到渠成。自总统叶利钦以下,俄军政界普遍对敌人持轻视态度,战前准备粗糙大意。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甚至认为,“只要几个小时,再有一个伞兵团,就足以结束杜达耶夫的统治”。俄军许多高级将领以为,只需朝格罗兹尼推进,向天放上两枪,便大功告成。开战前,俄军根本没有进行侦察,俄总参谋部甚至未拟制作战方案,后来的作战计划也是在匆忙之中批准的,根本没有认真研究。
以杜达耶夫为首的车臣武装分子,则拥有2个旅、7个独立团、3个独立营约2万人的兵力,掌握包括4.2万件轻武器、42辆坦克、123门火炮在内的大量技术装备。仅格罗兹尼城内,就至少有1万名武装分子据守。战争打响后,早有准备的车臣武装分子给俄军带来很大麻烦。
堪称悲剧的组训水平。城市作战对曾经打赢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柏林战役的苏俄军队来说,并不陌生。车臣武装分子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也远远赶不上二战时的纳粹德军。但受苏联解体后社会动荡的影响,俄军实战化能力严重下降。士兵普遍缺乏训练,部队思想发动也不深入,许多官兵连任务的起因、目的、内容都不清楚。由于没有接到允许开火的命令,官兵根本没想到会打仗。电子侦察、干扰效果不明显,未切断杜达耶夫与外界联系。更为致命的是,俄军参战部队中,80%是临时拼凑而成,战前未经充分训练和磨合。实战中,俄空军和炮兵部队无法有效选择、打击目标。空降部队未能在正确时机投入作战,与地面部队衔接不够,作战效能受到较大限制。特种部队与地面部队混用,未发挥特有优势。俄军装甲车辆在驶往格罗兹尼的泥泞道路上频繁发生故障,约有1/5的车辆没能按时到位。
首次突入格罗兹尼时,俄军机械套用正规战打法,在没有充分侦察的情况下,过早投入地面部队进行攻坚,俄军3个装甲纵队组成“北部集群”“东部集群”和“西部集群”,向城市中心开进。原本在开阔地域势不可挡的装甲集群,进入狭小街区后成为处处挨打的活靶子。车臣武装分子采取“掐头去尾、再打中间”的战法,先击毁俄军装甲纵队的头尾车,将俄军坦克装甲车辆困死在街道上,然后依托建筑群从不同方向开火,逐一击毁俄军坦克。俄军坦克主炮因仰角不够,无法有效还击,数百名俄军阵亡,大量装甲车辆被击毁。
各自为战的指挥协同。当时,俄联邦内务部、边防总局和反间谍总局等强力部门领导的内卫部队、边防部队等军事组织不属武装力量序列,国防部无权指挥。格罗兹尼之战中,这些部门未能展开合作,各自给所属部队下达命令,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多次发生俄正规军与内卫部队交火的事故。
俄军内部的指挥协同更是一场灾难。各部队不仅难以实现情报共享,部队之间的通信系统和协议也互不兼容,许多部队无法将自身准确位置传递给友军,不得不经常使用明语通信。
美国兰德公司的《俄罗斯车臣战争》报告指出,在通信联络失效和大雾天气影响下,俄空军飞机瞄准的不是敌人,而是友军。俄军空降兵第104师的5辆领队车辆就被俄空军击毁。在指挥中断、通信失联的情况下,俄军在战场上吃尽苦头,遭受重大损失。在第一次突入格罗兹尼城后,俄军各部队协同不力,加之通信联络中断,整个强攻行动陷入混乱。俄“东部集群”擅自改变进攻方向,“西部集群”援军进展不力,空降部队按兵不动。沿街道向市中心推进的大部分俄军装甲部队要么被敌人击溃,要么被迫长时间在敌包围中战斗。据俄官方统计,在1994年格罗兹尼攻坚战中,俄军阵亡1200余人、伤3600余人。这样大的伤亡,本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为国防大学二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