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可谓振聋发聩、切中时弊、深得人心。
教育成效看笔记、活动开展看影像、执行规定看台账、工作质效看材料,似乎成了有些单位检查考核的“常规动作”和“重要标准”,感觉看不到痕迹,工作落实就缺乏有力佐证,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就有“跑冒滴漏”的可能,就会存在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消极现象。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工作的关注点牵引基层落实的用力点,上面青睐痕迹检查,基层就不得不抽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痕迹管理”,不是千方百计留痕就是想方设法补痕,无形中陷入了事务性工作,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
实事求是地讲,任何一个求真务实、真心干事的人,都不愿意把宝贵青春年华浪费在空转虚耗上,尤其对一些纯粹为应付而毫无意义的刻意留痕,从上到下个个嫌烦、人人喊打。然而,之所以还有相当程度的生存土壤,为少数人所津津乐道和中意青睐,究其原因,有工作方法不得当不科学的因素,但更为关键的是工作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五多”顽症的破除之难和长期存在,追根溯源就是很多陈规陋习紧紧依附在思想深处。“痕迹主义”亦是如此,许多人心知肚明也迫切希望告别这种辛辛苦苦却不打粮食的工作状态,但由于“痕迹管理”这种方式好展示表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就乐此不疲。
“痕迹主义”弊端之多、害处之大不言而喻,不仅牵扯基层抓工作落实的精力,还会成为事业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根除“痕迹主义”是备战打仗的必然要求,是工作落实的迫切需要,更是广大官兵的呼唤。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根除“痕迹主义”决不是喊几句口号、提几个要求、打几个回合就能实现的,治标不治本的纠治很容易变异出新的形式主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主阵地立在灵魂深处,像全面重塑军队政治生态那样,拿出刀口向内、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从思想根子上来一次大起底、大扫除,并从制度层面加以严格规范,让一切不合时宜、不重实效的“痕迹管理”走出工作指导,大力倡导和弘扬走进基层查实情、走近官兵听实话的务实工作作风。
同时,要坚持双轮驱动,既注重以上对下的检查指导,又突出以下对上的监督评议,主动聆听来自基层一线的心声。对只看面子不重里子、只看痕迹不重实绩,甚至单以留痕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的,必须重拳出击、倒查问责,下大力进行克服和消除,共同营造事事重实效、人人重实绩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基层从许多无谓无用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为应付检查而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不为痕迹管理而费心劳神、消磨工夫,集中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备战打仗、狠抓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