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宝成
1927年7月出生,原国防科技大学老干部办公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解放奖章,1987年被授予金质功勋奖章。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解放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整理人:王 丹 赵 雷
上周,干休所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我画强军新成就”主题活动,我兴致勃勃地从我国第一代战机画到最新一代战机。当时,我还觉得不过瘾,就根据战机发展趋势凭感觉又画了几款科幻的。有人不解,我感慨地说:“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军队强。”
我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当年战场上缺枪少弹,很多武器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抗美援朝时,步枪是志愿军手中的主要武器,能投入战场的飞机少得可怜,更谈不上什么制空权了。当时,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是志愿军最先进的对空武器。在一次战斗中,我看到高射机枪把敌人飞机打下来,但因缺少有效对空武器,居然让敌人在眼皮底下用直升机将他们受伤的飞行员救走了。那时我就暗下决心,战争结束了一定要努力为国防科技做贡献,研究出最好的武器装备。
1959年,我被分配到戈壁滩某试验基地工作。那时,面对简陋的实验设备,甚至是靠人工完成各种数据统计和计算的条件,我和战友们仍怀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设想军队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但军队发展进步和变化速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
2009年8月,我故地重游训练基地,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曾高度机密的发射设施,成了游人参观的景点。
“过去发射一枚导弹,要计算好几个月,现在只需几秒钟……”听解说员介绍,我不禁想起1970年的一件事。那年4月,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与相关领导来基地听汇报,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有一名搞摄影的同志,看见卫星上的灯白天亮着,觉得浪费,顺手就给关了。不承想,这个小动作竟破坏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导致测量数据全部报废,必须重新测量,而当时测量一次准确的数据需要计算几个月。
“谁能想到,我国科技发展如此迅猛!”参观中,我感慨不已。更令我惊喜的是2009年11月,参加老部队庆祝东风落区成立50周年活动,我一时心绪难平,还即兴作了一首诗:一群豪杰志航天,高举旌旗出玉关。火眼金睛毫厘察,测量测控捷报传……
潮起东方,又是一番风景。2016年11月1日,规模空前的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盛大开幕。两架歼-20战机呼啸凌空;2017年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造船厂下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具备自主建造大中型航母能力的国家……近几年来,国之利器像井喷一样,横空出世。这让我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铿锵足音:从小步快跑到大步前进,从不落人后到敢为人先。
有了“芭蕉扇”,不惧“火焰山”。人民军队从战争年代缺枪少弹的“土气”,到和平建设时期机械化的“洋气”,再到如今武器现代化的“硬气”——国之利器让中国军队越来越有范儿。这些天,科技强军的精彩画卷,一次次冲刷着我的思绪,也更让我坚定地相信强军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