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改革开放之初,集凤大队因与部队结缘而改名战旗村。40多年来,战旗村在军地携手共建中走上富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军民共建示范样板村”——

战旗村里战旗红


■谢光亮 本报记者 孙绍建

战旗飘飘红似火,军民同心结硕果。12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武部开展“砥砺奋进四十年,改革强军再出发”专题教育活动时,把课堂搬到该人武部双拥共建联系村——“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官兵和群众共忆40年来结伴而行的心路历程,共商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建设大计,共赞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

走进村口,一条条柏油路在庭院间纵横交错,一栋栋青砖红瓦小楼错落有致,一面面国旗迎风飘扬鲜艳夺目,房前屋后的梅花正含苞待放,村级文化室、幼儿园、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小桥、流水、乡野、人家,一派现代化田园风光。

“我们之所以改名战旗村,一是感激部队对我们的帮助;二是传承部队战天斗地的精神作风。”随行的村支书高德敏介绍说。

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地处横山脚下,是一个距离成都市区40余公里的贫困村。上世纪70年代中期,郫县(2017年撤县改为郫都区)人武部与集凤大队结成帮扶对子,一群穿军装的小伙子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经过近3年的艰苦奋战,兴修水渠21公里,平整良田1700多亩,开垦荒地458多亩,实现粮食产量全县第一名。在这场拓荒战斗中,军人战天斗地、雷厉风行、乐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影响感染了村民,大队1977年被四川省评为“民兵工作三落实标兵单位”。后来,村民集体申请并经上级同意,集凤大队改名为战旗村。

“战旗村走上致富道路,第一步靠的就是咱们解放军!” 66岁的退伍军人、村民杨忠模激动地说。改革开放之初,村里想办机砖厂,但面临资金、技术、设备等一连串难题。“关键时刻,人武部把准备修建宿舍的10万元借给了战旗村。那时的10万元是什么概念?他们硬是住了整整三年不遮雨不挡风、潮湿破旧的小平房。”老村支书李世立回忆道。“当时人武部还专门派出两名干部,坐了五天五夜的闷罐火车到东北帮忙买机械设备。为节约钱,他们军用挎包里装满了馒头,饿了就啃一个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来回十多天,没有在外面吃过一顿热饭,俩人回来整整瘦了一圈,可真让人心疼呀!”说到动情处,老村支书不禁老泪纵横。

“我们村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凝聚着人武部官兵的心血。”走在宽阔平坦的“战旗道”上,55岁的村民游布民感慨万千。过去,战旗村通往外界的是一条路渠合一、不足2米宽的土路。1985年,村民下决心改造道路,但未能实现。人武部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调集8个乡镇400多名民兵前来支援。奋战3个月,一条宽5米、长7.5公里的道路扩建完毕。“越是危急时刻,解放军越是挺身而出。”战旗村6组村民祁全福说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武部第一时间组织民兵小分队来到村里,搜救伤员、转移群众、搬运物资。祁全福记得非常清楚,时任人武部政委辛建平身患重感冒,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指挥人员救灾,硬撑到救灾结束才住院治疗。

说到人武部官兵的扶助,村主任杨勇如数家珍。村民小王父母离异,一度自暴自弃,经常打架斗殴,生活十分困难。人武部官兵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鼓励他进步,并协调村委会将其安排到全村效益最好的企业。如今,小王不仅娶了媳妇,还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近年来,人武部协助村里关停10家污染落后企业,建立杏鲍菇生产厂等18家先进企业。人武部还捐赠书籍1200册,帮助村里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他们组织的文艺宣传队,经常到村里宣讲党的富民政策,为村民送上精神食粮。今年5月,人武部又帮助战旗村组建了民兵巡逻队。

“这好那好,都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好;这变那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变。作为人民子弟兵,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武部政委王辉接过话茬。最美山村一堂课,官兵深受教育和鼓舞。人武部干部蒲宏珂说:“从战旗村看到了军民共建成果,看到了改革开放缩影,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念,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未来10年肯定会更好。”参观完毕,在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人武部部长张兴胜兴奋地搬过一把椅子坐下,和村民探讨起如何落实党关于农村发展的新精神。

“我们想壮大村办集体企业,走好乡村旅游路子。”村支部委员林根志大声说。

“走乡村旅游路子,可加入军营文化元素。一来擦亮我们军民共建这块金字招牌,提高全民国防意识;二来有咱们自己的特色,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村里。”人武部副部长王璐说道。

……

官兵和村民热烈地讨论着,战旗村的未来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