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军装难,脱下军装更不舍。对于许多军人来说,脱下军装就像“扒下一层皮”,他们对军队的不舍之情,只有穿过军装的人才懂得。11月中旬,西藏边防某部物资告急,西藏军区某运输旅百余名已确定退伍返乡的老兵主动提交再次上线申请,希望能够最后执行一次任务,再走一趟天路。笔者跟随车队一同出发,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车队沿着川藏线一路东行,到达米拉山半山腰时,上士易亿指着悬崖说:“下面有一个轮胎是我的,我差点就掉下去给雪山做伴了。”他说话的语气虽然轻松,但从他的口中,笔者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惊险。
那是9年前,易亿第一次单独执行运输任务。满载10吨油料的油罐车在米拉山上前行,却不想“嘭”的一声,车辆右后轮胎突然爆胎了,易亿连忙将车辆慢慢靠边停下换胎。轮胎刚刚换好,一阵狂风袭来,直接把还没来得及收拾东西上车的易亿刮到了路边,幸好他及时扶住路边的路礅子才稳住身形,没有掉下悬崖,而靠在路墩子旁的破损轮胎则滚落悬崖。
谈及退伍,易亿告诉笔者,他本想继续在高原征战,可常年坐在驾驶室导致腰腿都唱起了“离歌”,几次军事考核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他感慨道:“不能拖连队的后腿啊!”
中途休息,笔者换到了魏应春的车上。魏应春是旅里的名人——400次征战“天路”,安全行车超过30万公里,带出优秀驾驶员33名,19次与死神擦肩而过,9次在团以上单位组织的车辆专业比武中夺冠……16年军旅生涯的磨炼,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天路老司机。
在车辆起步换挡时,笔者发现魏应春有两根手指没有指甲,还有几根手指的指甲已经变形。“在高原就是这样,尤其是老兵,大家身体多少都有点小毛病。”他注意到笔者的目光,一边戴手套一边解释,两个掉了的指甲是2015年参加西藏日喀则抗震救灾时“提前退伍”的,其余几个指甲是由于缺氧导致变形的。
经过一天的行进,运送物资任务完成,返程途中,车队在罗马林村村外修整时遇到了68岁的央吉阿妈。得知战士们即将退伍,老阿妈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再喝一口酥油茶。
“老阿妈常年独居,旁人很少来此,汽车兵与她结缘是因为救过她的命。”四级军士长张栋告诉笔者,20年前,该旅官兵运送物资途经此地时,遇到因中风晕倒在路边的老阿妈,并迅速将其送往医院。此后,央吉阿妈成了该旅官兵的“心上人”,凡途经罗马林村,无特殊情况,官兵都会来看望她,她则会热情地给大家送上一碗香浓的酥油茶。
临行前,大家帮阿妈把屋内外的卫生打扫了一遍,水缸盛满水,还给屋顶换上崭新的红旗。“刘章毅、张发军、张光伟……”战士们上车时,老阿妈站在路边逐个轻唤相熟战士的名字,双眼早已被泪水打湿。
“军人最‘恨’退伍季,最‘怕’《驼铃》声,可当兵总有退伍那一天。”回程途中,四级军士长陈志杰看着面前的漫漫长路与笔者交谈:“离开部队,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我们会永远把军装穿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