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康凯
1974年出生,1993年入伍,一级军士长,现任北部战区陆军某综合训练基地火炮修理高级技师。
整理人:戴建华 刘 斌 本报记者 鲁文帝
“这里的坦克,无论新老型号全部完好,随便拉出去一辆都能上战场。”每年新兵进入基地,我都会带他们到基地的坦克陈列馆参观装备,讲讲我跟这些“老伙计”的故事。
这是北部战区陆军的一个综合训练基地,全年负责新兵入伍训练和各军兵种学员集训,装甲装备类型非常齐全,刚入伍的新兵初次见到这些装备时一个个都是兴奋得“嗷嗷叫”。
1993年我刚入伍时,基地只有59式坦克和63式装甲运输车。再看现在的馆藏,3代10余种装甲装备整装待发,79式坦克、96式坦克、11式装甲突击车等应有尽有,你只要站在旁边仿佛就能听到它们发动机的轰鸣声。我的老班长告诉我,59式坦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主力,直到我当兵之后才逐渐换装。现在,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换装的速度加快,从96式到99式主战坦克的列装,前后不到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从展馆这头走到那头,你会发现装备型号不断革新,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前老坦克上的信息设备只有电台,火炮和发动机的型号有限,故障率也高,但“脾性”都被我们摸得透透的,听听声音就知道故障出在哪。现在不行了,科技进步给装甲车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都“精贵”着呢,火控系统、感知系统一应俱全,坐进去的时候,装备信息都在显示屏上,各要素操作也更加便捷精准,火力打击效率极高,和老装备比起来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科技兴军不是一句空话,军队建设正在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作为教员,要想达到以前对老装备一样的了解水平,不下大力气钻研是不行的。
钻研新装备,一是为了尽快摸清装备底数,二是避免在新兵面前掉链子。当年我学专业时,班长给我一张图纸,啥都没教就让我上车找零部件,只有初中学历的我当场就蒙了。多年后,我也成了老班长,在教一个叫李正明的列兵修车时,突然想起老班长的“考验”。我也像老班长当年那样,扔给小李一张图纸让他去找零部件,出人意料的是,不到5分钟小李就从车里钻了出来,顺利完成任务。一问才知道,小李是个本科在读大学生,看图纸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也正因如此才被选送到这里。后来,一个又一个像小李一样的新兵来到这里,我发现,时代变了,现在的兵员素质和部队匹配度更高。
以前哪想过大学生会来当兵。我刚当兵那会,哪个单位有大学生士兵那都是新闻,如今,地方为部队选拔输送的兵员素质明显提高,许多院校还为大学生开辟了参军绿色通道,当兵成为众多优秀青年的选择。最近几年,基地的大学生士兵越来越多,今年基地里接入的2000多名新兵里,大学生士兵占了近一半。这些新兵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在操作信息化装备上有明显优势,是建设现代化军队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无论地方还是军队,人才培养是关键。以前我们部队培养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师傅教、班长带。近几年,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走开了军地结合培养人才的路子,组织基地官兵到地方厂家参观见学、邀请地方专家到部队授课,架起了军地双向学习交流的桥梁,成效显著。
2015年,我到装甲兵工程学院学习,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动态装备电路图,非常震撼。以往依托静态电路图教学需要4到5课时的内容,如今只用一个课时就能完成,这种直观简洁的教学手段让我颇受触动。学成归来后,我发现基地也开始试行装甲训练可视化教学,将坦克内的教学过程全程投到车外屏幕上,一改以往“车内一人练,车下多人看不见”的弊端,大大缩短了教学训练周期。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兵25年,我深感部队发展变化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地方科技成果进入军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一茬又一茬的有志青年走进部队为强军注入新鲜血液,一代代装甲新兵正在强军的道路上换羽腾飞。
图①:张康凯(右)刚入伍时和老班长在59式坦克前留影。
图②:20多年后,已成为老班长的张康凯(左)和徒弟在新式装备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