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数字化战争需要数据化思维


■石纯民  谭雪平

科技进步,信息不断发展,信息全球化推动了未来战争不断向数字化演进。打赢未来数字化战争,需要我们树立数据化思维,即以数据为基础对战争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进而筹划、决策、指挥战争,而不仅仅是依靠战争经验来指挥打仗。

所谓的数据化思维是指根据数据来思考事物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量化的、重视事实、追求真理的思维模式。数据思维并不只是将事物单纯地数字化,而是要求能够理性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讲求逻辑推理,找出数据背后的真相。即根据数据能够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有什么样的规律,从而形成定性结论。

作战指挥需要数据化思维

培根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任何军事行动都是一定数量的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运动,这种运动必然以数字形式反映出来,可以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来描述与分析,应用数学工具和现代计算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是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就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古代,受科学技术限制,战争庙算还比较简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收集作战数据的能力增强,以战场数据为基础,将每个作战环节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实施科学指挥决策成为可能。

未来信息化战争将是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参战的军兵种多、武器装备种类多、作战样式多,作战协同十分复杂。如果对编制、装备、人员、时间、区域、距离等缺乏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决策。资料显示,海湾战争中,“沙漠风暴”行动的前30个小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远征军的指挥机构就收到130万份电子文件。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洪流,没有数据化思维,仅凭记着几条作战原则,靠直接经验进行粗略估算,指挥决策势必寸步难行。因此,在高技术条件下,先进的装备,高超的谋略,只有与量化分析、精确计算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指挥决策如果忽视计算或不擅长计算,难免要打糊涂仗,有时一数之差,一算之误,都可能导致被动失利,甚至满盘皆输。

冷战期间,在美苏核武军备竞赛中,美国正是依靠数据化思维奠定了其20多年的核优势地位。当时,针对苏联以数量制胜的策略以及制造亿吨级原子弹的挑战,美国经过大量的计算分析,得出核武器的毁伤率N和核弹当量T及核弹精度Y之间的数学关系式,结论是当核弹当量增加8倍时,其威力只增加4倍;但若精度提高8倍,威力则可提高64倍。于是,美国迅速调整核武发展方向,由重核弹当量和数量转为重核弹精度,从而获得核武竞赛主动权。

随着智能化战争的来临,战争庙算越来越复杂,计算结果、定量分析对实际问题内在规律的反映也越来越深刻。运用数学方法与智能计算机巧妙结合而成的自动化指挥决策,将会大大提高指挥作战效率,并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战斗过程,达成先预实践再实战,使得战争筹划、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打响前,美军正是通过数据化思维,在作战实验室里对作战方案进行多次模拟,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修改完善,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作战协同需要数据化思维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犹如一架高效运转的精密机器,只有组成这部机器的每个零部件都精准协同,顺畅匹配,机器才能高效运转。未来战争是一部巨大的机器,作战力量成分多,作战空间多、作战信息多、作战行动多,若要使各个作战单元、武器平台的攻防行动形成一体联动,精准释放协同合力,联合作战指挥人员必须树立数据化思维,以数据为基础,精准指挥部队协同作战,从而充分发挥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

随着战争的节奏加快,作战时间将以秒为单位计算,只有对各种作战行动进行精准计算,才能达成步调一致,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协同作战目标,还有可能误伤友军,这就对作战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军从发现到摧毁目标的时间,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45分钟,10年后对阿富汗塔利班的战争只有15分钟,再到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时间则只有几分钟。按照五角大楼的设想,未来美军发现即摧毁的时间更短,战争将进入秒杀时代。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精准的协同作战,是建立在精准计算作战行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不进行精准的计算,而是粗略估算,就可能无法实现各种作战力量效能的集成释放,达不到1+1>2的效果。

由于未来信息化战场透明化,作战力量编组小型化、分散化,作战双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要实现分布在战场空间的各维作战力量的聚能,必须精算作战时间和空间,通过作战数据链使作战网络内的所有作战单元保持时空高度一致。战场上,多数军事目标是高速机动的。因此,在提高空间坐标精度的同时,还必须提高时间坐标精度。比如,20世纪50年代,美军用于海空协同的4号数据链,要求其最小时间单元是32毫秒。后来,美军用于三军联合作战的16号数据链,其最小时间单元缩小到只有7毫秒多。这是由于目标的精确时空坐标,将成为对己方作战单元的精确指挥控制,与友邻作战单元的精确协同,以及对敌方目标的精确打击有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行动错综复杂,表面上看好似时空分离、时序紊乱,实际是时空精确一致、时序严密有序。

同时,信息化战争还要求时序精确有序。战场上,作战网络由众多作战单元构成,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单元内,哪个作战单元发送信息,哪个作战单元接收信息,必须严密有序;否则,不仅无法交换和共享信息,还会造成互扰和混乱。所以说,时序精确有序是作战行动精确高效、体系对抗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

无精不成,无准不胜。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联合作战,重在协同,要在精准。只有把精准协同的要求贯穿到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贯穿到陆、海、空、天、电以及心理等多维空间,才能实现精兵作战、精准制胜。而精准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是用数据说话的,是以定量分析来谋求精准协同的。

作战保障需要数据化思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油料,飞机不能起飞,坦克不能机动……后勤保障与战斗部队的关系就如同人的血液与肢体。随着作战部队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武器装备的消耗越来越大,后勤保障的队伍也越来越大。目前,美军后勤人员比例已占到总兵力的45%左右。然而,后勤、装备技术保障人员队伍的扩大,不仅会使保障效率低下,还易被敌侦察发现,遭敌打击和袭击。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树立数据化思维,走精确保障之路。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粗放式的后勤保障致使在战争结束后仍在海湾滞留了超过40万吨的剩余作战物资,甚至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未曾打开,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然而,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构筑在数据化思维基础之上的精确保障模式,使整个战争的后勤保障实现了点对点式的直达精确保障。伊拉克战争前,美军根据对战争进程的预测,只储备了一到二周的后勤物资。战争中,美军后勤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向各级指挥官、物资管理部门、武器系统管理部门及相关用户提供全部资产信息,包括其所在位置、数量、类别、状况、特点、身份等,从而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使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保障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得今天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一切物资只需要按量供应保障,在需要的时间投放到需要的地点。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首开先河并付诸实践的“即时后勤补给”理念,在世界军事后勤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变革。当前,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调整军事后勤发展战略,通过数字化技术改造,按照“合理够用”的原则,构架后勤建设模式,逐步由人力密集和数量规模型后勤向科技密集和质量效能型后勤转变。

未来信息化战争,以数字化技术为基本依托,以配送式保障为基本模式,由数量后勤向速率后勤转变,强调科学预测需求、主动配送物资、适时适量保障;强调感知与反应能力,力求利用大数据揭开“后勤资源迷雾”和“后勤需求迷雾”。精准、精确、精细的保障要求,力求后勤指挥军官必须树立数据化思维,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摒弃模糊粗放,学会从战略全局上科学筹措、输送、调度后勤资源,强调及时与效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