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无为中学高二19班学生罗悦眼中,人防教育课曾是枯燥和单调的代名词。然而,今年以来的人防教育课改变了罗悦的看法:没有了长篇大论的说教,也不再是听听警报、跑向操场、戴戴防毒面具,核生化防护、人防指挥车、各种新型轰炸机等新增知识,让她感到特别新奇,也十分充实。
年初以来,安徽省人民防空办公室着力增强人防教育教材的可读性、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和宣传形式的多样性,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将过去以课堂宣讲为主,转向人防教育内容真正地将理论、技能和体能融合在一起。
“改头换面”的人防教育课,甫一亮相就受到师生的点赞!
重在教师
11月13日,安徽省人防教学师资培训班上,一位学员向刚走下讲台的范小勇提问:“高中学业任务已经很重了,你觉得学生还愿意学人防教育课程吗?”
范小勇是无为中学的老师,这所学校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也是安徽省第一所获得北京大学授予“高中校长实名推荐”资格的县级中学。范小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在自然灾害或是空袭来临时,任何知识都是苍白的,唯有人防课堂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保命。”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落实关键在于老师。因此,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和省人防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民防空教育工作的通知》,同时将人防宣传专职教师纳入市委党校重点培训计划中。一些县市人防部门的负责人和机关干部,通过专业培训后,走上各级党校和中小学校的讲台,主动承担人防教学任务。
省人防办也联合教育部门定期对人防教案进行检查,并在部分重点高级中学进行试点教学。11月12日,省人防办组织全省各市县的130名中学教师在六安市委党校进行人防教学师资培训,学习试点学校成功经验和方法,并邀请军队和地方的有关专家授课,帮助他们提高人防教学水平。
贵在常态
“青少年人防教育贵在经常,但又难在经常。”合肥市人防办副主任袁震兵说:“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很重视人防教育,愿意将人防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和课时,但过去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很多学校抓人防教育仅仅组织一两次疏散演练,就当做完成课时任务。”
人民防空法明确规定,在校学生的人防教育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但是青少年人防教育常态化如何落实?除了培养一支专职教学队伍外,安徽省人防办还统一规范人防教学教材,明确落实课时等。
他们在全省各级党校开设人防教育课,部分高校将人防教育纳入军训内容,全省初级中学人防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以往人防教材虽然涉及面广,包含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等知识,但专业性不强。2016年,省人防办广泛调研,组织专家编写《学生人防知识读本》,专注于讲解与人民防空相关的常识,且教材还具有拓展阅读功能,通过扫描教材上的二维码进入APP,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图像,更加生动直观。
据省人防办副主任沈小平介绍,为了保证每名学生都有一本教材,省人防办每年都提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人防部门将人防教育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人防教材免费赠送。仅2018年上半年,该省就向初级中学赠送了28万册《学生人防知识读本》。
兴在内容
早在1986年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初级中学进行人民防空“三防”知识教育的通知》,规定人防重点城市初级中学要进行“三防”知识教育,明确可进行必要的训练,开展“三防”动作综合演练。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大多数城市将人防教育列入年度教学计划,有相对完整的教学课时安排和较为完善而成熟的教学预案。但是,如何提高学生上人防教育课的积极性,一直是近年来开展人防教育的“老大难”。
六安市人防办曾邀请人武部领导、抗战老兵到中学上人防教育课。但是常遭遇尴尬一幕:台上慷慨激昂,台下“冲浪”正忙。
“因为你的内容没有吸引力,你不了解孩子的话语权。”六安市委党校副调研员、教务处副处长王晓峰说:“‘00后’青年和其他年龄段的青年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他们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敢于向传统思维提出质疑,他们个性化要求更高。适应他们的特点,我们开展人防教育就需要设计一个让他们展现个性的平台。”
因此,该省人防部门紧盯青少年接受知识的渠道特点,创新青少年国防教育形式内容,创新人防教育模式:在电视台开办相关专栏,跟进报道人防宣传进校园系列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参加防空演练的同时上镜当记者;将人防教育列入总体教育计划,根据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并将其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促使公民从小就接受人防教育,掌握必备的防灾知识;利用各种资源,突出灾害预防、个人储备、自救互救等实用型技巧知识的防灾教育,大胆使用并且逐渐推进微信公众号、网络游戏等新媒体手段使用的频度。
全省建成280多个不同规模的人防宣传教育场所,并结合人防指挥场所、疏散基地、城市展览馆、国防教育馆等打造了一批人防宣传教育阵地。人防课程因为教学设备的改善,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省人防办主任袁方说,人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进校园,更要受欢迎,让人防知识入脑入心。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内容和形式就必须不断创新,让青少年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