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闻人都肩负“喉舌”之责。我很自豪,曾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
2016年11月,中印组织陆军反恐联合训练,我担任中方新闻联络官。
带着荣耀与自豪,喷着“八一”标识的军机飞抵印度南部城市浦那。安营扎寨之后,我的头等大事就是配合中方指挥员召开媒体见面会,面对中外记者首次发声。按理说,我在国外的新闻初体验应当很紧张,可当我与中国驻印度的媒体记者见面议事后,却陡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亲切感。他们分别从新德里、加尔各答赶来参与报道,一见面就感叹很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亲眼见证祖国的腾飞。
发布会开得很成功。中方指挥员抚今追昔、引经据典,讲到了西天取经降魔故事,赞扬了中印军方深化合作,语气铿锵有力,获得广泛共鸣。各路媒体都惊叹中方指挥员的大气雄浑,同时也夸赞中方新闻官阳光自信。我大方地用英文言谢问好,作出礼貌回应。
一个称职的新闻官,自然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训练场,关注双方如何携手制胜。
联训中,一位印方人士告诉我,他在网上关注过中国数次大阅兵,每回都是视觉享受,中国军人的整齐划一令人叹为观止,“对,就是现在这种节奏,很有气势。”据说,卡塔尔等友邦以中国阅兵式为教科书,努力学习借鉴,以期增加军人神韵。而我眼前的“东方步伐”,一直被模仿,从未见超越。
要想在联训中取得成功,单兵素质必须过硬。可以说,中方拥有这个底气,毕竟步伐中就透着威武气势。只是,置身南亚大地,双方混编联训,彼此互不认识……这些不利因素,是否会让训练成绩打折扣?
答案是否定的。
我非常惊叹战友们的融入速度。仿佛一夜之间,大家就对周围的一切不再陌生。这不,刚从俄罗斯比武归来又随队飞赴印度的义务兵曲向陈,昂首走上训练场,全体战友步调一致,个个如鹰上天、似鱼入水。虽然语言不通,但中国军人总能快速确认眼神、响应手势,与印度军人密切协同。
训练协同做到“合拍”,实战行动就会形成合力。综合演练那天,双方官兵跨越地域、空间进行全方位优势互补,打出漂亮的“营救人质组合拳”,成为国际合作的范本。
我带领新闻宣传小组跟班报道,在各大媒体持续播发稿件,引起关注。印方也对中国军人颇多褒奖。我们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某晚联欢,一名印度军官在和我碰杯时,问道:“你如何看待对手?”我凝望舞台幕景上的五星红旗,巧妙回答:“对手就像磨刀石,是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只手。”
联欢结束时,音响里传来令人振奋的《中国话》:“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听着歌曲望故乡,我也情不自禁地扭动臂膀,加入尽兴跳舞的兵群。
在联训间隙兑换外币时,银行人员问我:“为什么中国的钱叫人民币?”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没研究过,便诙谐作答:“人民币,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钱。”我还借机发问:“你知道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越来越富有吗?就是因为国家把钱用在了人民身上,使中国人民腰包渐鼓、底气十足。”
在号称当地最大的商场转悠,我看到很多顾客盯上一件时尚背心,于是凑了过去,很想买给女儿。然而,当我看了商标后,果断选择放弃。你看,尽管衣服的标签印着外文,但我一眼便瞅到那熟悉的“Made in China”。
身在异国他乡,我有一个幸福体验:你和别人交流,对方愿意倾听。在联训的10多天里,印度媒体多次找到我,希望采访中方指挥员,收录高见。不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中方指挥员的面前总会堆满录音设备,摄影摄像器材一律“向中看齐”。
我们深知,世界愿意倾听中国军人的声音,是因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