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际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中国国防工业大踏步追赶时代

■孙德威


40年来,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强军兴军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防工业历经几次转型重组,逐渐摆脱过去在技术、工艺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变得更加精干高效。对此,外媒评论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迅速,为中国军队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划赢得未来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刊发题为《势不可挡的中国国防工业》的文章,总结了中国国防工业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和成就。文章称,自2013年开始,中国加大国防工业改革和创新力度,制定新的指导方针和规划,不断优化制度安排,更加重视军民融合。其中,《“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是指导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文件。它要求对核心领域进行高效且有针对性的投资,加快装备研发,扩大武器出口,加强军民机构之间的合作。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注意到中国政府在国防工业体系顶层设计方面所作的努力。该杂志称,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多份政策性文件,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防科技工业2025”规划等,进一步完善国防工业布局,确定重点发展领域。“中国国防工业已形成一个包括核工业、火箭-航天工业、航空工业、枪炮工业和军事造船工业在内的完整体系,布局合理、门类健全、规模庞大,足以支撑解放军实现2035年时成为一支现代化武装力量。”

注重竞争创新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杂志对中国国防工业过去数年的改革进行了梳理。该杂志援引调查数据报道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国防工业进行改革和重组,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竞争机制,装备预算占国防开支的比例稳步提升。“这些改革与调整使中国国防工业许多重要部门、重点项目不再受技术、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困扰,效率大幅提升。”

英国《展望》月刊对此表示赞同。该杂志称,中国当前的国防工业改革旨在推进创新并已取得成效。

外媒还注意到中国政府对军民融合极其重视,认为军民融合政策已成为激励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新动力。《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政府已将军民融合确定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并建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具体指导机构。军民融合政策降低了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门槛,有利于激励国防工业的创新性、保持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和降低国防采购成本,推动中国国防工业和民用经济共同发展。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评论称,在多项改革措施推动下,“过去10年已成为中国国防工业研究、发展和生产的最好时期。其间,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多项进展。”简氏信息集团市场分析部在对亚太各国国防工业生产、设计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后得出结论,中国国防工业以3.8分(总分5分,下同)领先日本(3.6)、澳大利亚(3.5)和韩国(3.4)。

专注中国制造

“东亚论坛”网站报道称,在科技兴军战略推动下,中国已建立起一个可以自主研发先进战斗机、航空母舰、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无人机和其他高技术武器平台的国防工业体系,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简氏信息集团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国防基础工业已完成从复制型向研发型的转变。“解放军的常规轻武器已实现100%国产化,重装备国产化率超过90%。在用先进导弹武装本国战机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国家的空中优势。在各种资源扶持下,中国还研制出一系列可改变全球力量平衡的重要战略武器。”

军品出口是衡量中国国防工业创新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东亚论坛”网站指出,2007年至2011年,中国武器出口额只占全球武器贸易额的3.8%,到2012年至2016年,这个数字攀升至6.2%。“10年间武器出口额增长74%,显示出中国国防工业不可忽视的创新步伐、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在对中国武器贸易情况进行研究后认为,贸易额的迅速攀升和国际客户范围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在武器装备研制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国防工业发展正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和列装形成“井喷”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欧洲军事分析网站“航空家”评论称,增强国内军事实力并扩大武器出口市场,是中国军工企业的共同使命。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不断增长的国民经济,今后更多尖端武器项目将不断涌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