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塞罕坝林场民兵刘军、齐淑艳夫妇护林守哨十二年,白天每隔十五分钟进行一次森林防火观察,累计观察三十一万多次——

以“十五分钟”为刻度的每一天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德坤 曹 明

金秋的塞罕坝,万顷林海五彩斑斓,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平铺开来。笔者来此采访,深为这一美景陶醉。然而,驻守在林海的民兵刘军、齐淑艳夫妇却无暇顾及油画般的美景,他们白天每隔15分钟、晚上每隔1小时就要登上瞭望塔,拿起望远镜,警惕地进行森林防火观察。他们知道,秋冬季节,落叶枯草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采访只能断断续续进行,但他们的守哨故事像这林海中的小溪一样,在笔者的心里流淌。

简单的工作

2006年,35岁的刘军和34岁的齐淑艳走进海拔1940米的亮兵台护林哨所担任民兵瞭望员。他们的工作场所是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瞭望塔,与他们长期相伴的有3件东西:一架望远镜、一部电话机、一本记录册。他们的工作任务是:从早晨6时到晚上22时,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火情;晚上22时至次日早晨6时,每隔1小时进行一次防火观察。不管有无情况,观察结束后都要立即向塞罕坝林场打电话报告。

这套简单的工作流程,刘军、齐淑艳夫妻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重复了31万多次。他们没有节假日,不曾外出旅游,更不能夫妻俩一同下山去看望上学的孩子和家里的老人,包括春节、中秋节这样的日子,也无法回家团圆。

信息化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五彩缤纷的生活,而这对夫妻的人生简单得像是一部黑白电影。“每隔15分钟”的时间刻度,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的生活里。即便是漫天飞雪的冬夜,他俩也一样轮流值守,没有缺失一天记录,累积起来的登记册已有一米多高。他们用雷打不动的“每隔15分钟”,创造了塞罕坝林场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奇迹。

沉重的责任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多公里。解放初期,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山秃岭。每年秋冬,风沙直逼京津。为扼住风沙,1962年国家决定建设塞罕坝林场,经过3代人56年接力奋斗,这里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为京津竖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刘军和齐艳淑的父母都是林场的第一代造林人。作为林场儿女,他俩打小就知道“防火责任大如天”。刘军对笔者说:“这林子是塞罕坝人的命根子,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说话间,林海传来窸窣的风声。

“起风了,我得上去看一眼。”说着,刘军就爬上了16米高的瞭望台,笔者跟随其后。刘军对又一次中断采访表示歉意,他说:“我们的工作有时就跟打仗一样,风声就是号角。一旦起风,就要上瞭望台观察。”

因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刘军长期钻研防火,总结出一套林海火情鉴别方法:火情有真假之分,杂草燃烧是白烟,树木燃烧是黑烟;大雾起来没有“根”,树木燃烧烟有“根”。今春的一天,刘军突然发现克什克腾旗方向有一处地方冒烟,经验告诉他是草原着火,他立即上报信息。因报告及时,火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寂寞的生活

2006年,刘军、齐淑艳夫妻俩刚上哨所时,房舍是个小木屋,不通电,没水井,取暖靠生火,冬季最冷时室外气温达零下43摄氏度,咸菜冻成了冰疙瘩,生活十分艰苦。但是刘军说,生活艰苦不可怕,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与世隔绝的寂寞,大雪封山时他俩一连几个月见不到人。有时,齐淑艳憋不住了,就出去喊两嗓子,倾听林海传回自己的声音。

寂寞中,刘军拿起画笔学习画画。他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张画了,只记得练习纸是成捆买来的。齐淑艳说:“寂寞,硬是把刘军逼成了一个画家。”如今,哨所里挂满了刘军的作品,有雄鹰、有草原,有山花、有森林。笔者在一幅名为《守望》的画前驻足,画上的两只猫相互依偎,眼睛圆鼓鼓地盯着前方。齐淑艳说:“画的就是我们两口子,胖的是我,瘦的是刘军。”说完,她笑了起来。

“现在生活好多了!”刘军说,2013年,林场给哨所建了五层高的哨塔,不仅通了电,还联上了网络,他们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林海外面的精彩世界。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