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蔡锷将军与“游击战”思想


■李三万 孙 港

蔡锷将军
蔡锷著作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1916年11月8日,蔡锷将军病逝于日本。蔡锷将军一生不仅先后领导参加辛亥革命、护国军起义,还留下重要的军事著作,如撰写的《军国民篇》,辑录的《曾胡治兵语录》。

《军国民篇》主要介绍西方的军国民主义。军国民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最初是一种体育思想,主张把军事训练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把学生直接练成士兵。军国民主义先由德国传入日本,再由蔡锷和蒋百里等人介绍到中国。

《军国民篇》分析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屡挫于列强的败因,认为是国人精神气质的问题,从教育、思想、文学、风俗、体质、武器、音乐、国势等8个方面进行剖析。对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蔡锷认为,症结在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驯顺退让,不善为战。而当此弱肉强食的世界,不好战至少也须有足够的实力方能自立自足,安处一方。所以,中国人首先必须在精神上抖擞、强健起来,铸造一种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全新的民族精神。

《军国民篇》写成约10年后,蔡锷奉调云南,出任新建陆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抵滇后不久,蔡锷就完成自己第二部也是最为重要的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

《曾胡治兵语录》共12章,其中3/4的内容论及军队建设。在“将材”一章,蔡锷写道:“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在这一章的按语中,蔡锷3次提到“良心血性”,将之视为为将者的核心意念和起码准则。这也是提振民族精神的最朴质最有力的一对元素——良心意味着责任感,血性意味着勇气。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战乱纷扰的年代,蔡锷强调良心血性,切近人心人性,实实在在,因而也更有感召力,更易鼓舞士气,激发斗志。

蔡锷还认为,法是用以维持军纪的,而要做到官兵同心,还须讲仁爱。蔡锷讲仁爱,实际上是培养将官的一种德行。“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盖用兵原为安民,若扰之害之,是悖用兵之本旨也”。一个心怀仁德的将军不只爱兵,也会爱民,而这是更重要的。

在书中,蔡锷还指出以中国当时的战备力量,还不具备与敌国对攻的实力,一旦有敌来犯,与其苦苦硬撑,不如诱敌深入,利用本国开阔的地形拉长其战线,在持久战和消耗战中伺机歼灭敌人。蔡锷提到的应对战术为“波亚战术”(Boer,荷兰语,指“农民”,后译为布尔人)。19世纪末,英国垂涎于南非丰富的矿藏,与当地荷兰后裔布尔人之间爆发“英布战争”。战争后期,布尔人渐渐不支,退出中心城市后分散展开游击战。他们切断铁路交通,抢掠英军给养,并寻机歼灭小股敌军,一度令英军大感头痛。蔡锷说,敌人如果打来,我们就不妨用“波亚战术”与之周旋。后来,毛泽东在对付国民党“围剿”和日军入侵时,即借鉴采用此种战术。

近代兵书中,蔡锷编撰的《曾胡治兵语录》影响是相当大的。该书1917年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蒋介石将它作为黄埔军校的必修教材;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再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