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通过“网上民兵群呼系统”,重点民兵应急营的百余名民兵迅速完成集结,搜救、封控、转移……紧接着,装甲防暴车、巡逻车、野战照明车、水炮车,动若风发。
“通信器材操作91分,战场防护95分,卫生与救护92分,救援综合演练93分,战术动作90分……”10月下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重点民兵应急营年终考核正在进行,由于应急方案完备、力量编组整合、指控手段高效,受到考评组一致好评。
这是一支有着光辉历史的队伍。“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1997年,因在执行军事任务、屯垦戍边、流域治理、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被原三总部通报表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和新疆军区做出“向农四师重点民兵应急营学习的决定”;多次被原兰州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边防工作先进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011年被表彰为“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
民兵亦兵亦民,新时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能否像军垦前辈那样,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进入新时期,民兵职责从“屯垦戍边”到“维稳戍边”,但无论怎么变,“学军垦励志强边,当传人精武强能”的红色基因在一茬茬的民兵中传承。
在第四师民兵训练基地,记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随着一声令下,民兵防雹队如一支利箭离弦而出,转高低机、装定诸元、装弹……动作一气呵成,赛场上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兵团民兵了不起!”
成绩的取得来自于平时的不松劲。每年4月至9月,对重点民兵应急营防雹队来说,几乎没有休息日。今年4月26日,值班民兵李世凯,接到气象部门的冰雹预警,迅即启动应急方案,带领5人坚守炮位。经过两天两夜的值守,大家通力协作,打出430发炮弹、20枚火箭弹,终于让云团散去,使当地的农作物免遭损失。
紧随城镇化建设推进,重点民兵应急营一连连长朱国立,改变靠种植创收模式,开展多元增收,带领民兵在荒漠戈壁大胆进行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创新“旅游+”“景区+”“文化+”景城互动新模式,创产值100余万元,实现利润40余万元,被评为“青年民兵致富能手”。今年初,朱国立带领民兵参加赴边合训,踏冰雪、冒严寒,主动与边防官兵进行联训联演,摸索出临机编组、要素检验等巡边防范训法战法,被兵团推广。
“红色基因生命活力一旦与时代同频共振,定能在强军枝干上绽放新芽。”刚下考核场的营长朱红勇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