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网民编撰的世界钢铁产量排名,说“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日本第四,美国第五……”这是一个网络玩笑。但是,笑过之后一查权威数据,发现我国不仅是世界钢铁大户,而且个别大省大市的钢铁产量确实超过了某些国家。前几年,我国钢铁年产量超过7亿吨,将近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比1978年增长了21.6倍。
钢铁生产作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产业,是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为提高钢铁产量,曾动员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即便如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钢铁都是我国的紧俏物资。那时,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我国会有钢铁多得用不完的今天。
需要“去产能”的不仅是钢铁。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例如煤、水泥、玻璃、电解铝、彩电、手机等,均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然而,我国一些企业还没有开足马力生产,许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
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必须转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但探究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着力解决的是转型的底气、信心和干劲问题。一些人看到难题多、看到实力少,总是担心这、顾虑那,忧心忡忡,裹步不前。我们要充满自信地投身深化改革,我们要微笑着转型发展。应当看到,当下的难题再多,也没有改革开放初期多。我们现在无论在人才、技术上,还是资源、基础设施上,都为转型积攒了雄厚的实力。对于我国来说,经济转型不仅是“必须”,而且是“必胜”,我们必定能够夺得转型的伟大胜利。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也是如此,转型重塑是我们必须走的新长征。但是,也有一些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顾虑,还有一些人信心不足、干劲不大。我们要看到难题、看到风险,但更要看到优势、看到有利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为军队转型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军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入快车道,为军队转型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官兵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士兵已成为兵员主体,为军队转型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后,指挥关系更加顺畅,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力量编成更加科学,部队官兵更具活力,为军队转型创造了一系列良好条件。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拿出破釜沉舟、舍我其谁的改革勇气、意志和决心,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坚决向顽瘴痼疾开刀,按照能打胜仗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抓好各项建设,人民军队就一定能够成功转型,就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