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燕 登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歇武村人,1941年9月出生,1963年入党,通天河民兵守桥班第一任班长。
整理人:索南扎西、谭 健
位于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的直门达通天河渡口,地处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最上游的三江源头,这里自古便是连接川、藏、青的交通要道,流传着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在通天河畔“晒经”的传说。来往频繁的汉藏使者、僧侣、商人、旅者,经常受困于这个通天渡。不少行人感叹:“走遍天下路,难过通天渡。”
在我小的时候,老乡们过河全靠手工制成的“牛皮筏子”,高原气候恶劣,一到深秋,河水冰冷刺骨,老百姓苦不堪言,有时甚至还会遇到生命危险。直到1963年7月,党和政府在通天河畔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并派解放军守护。从此,“海藏通衢”的亘古天堑变成了通途。乡亲们都把这座大桥当做吉祥的象征,称她为“幸福金桥”。每当看到潇洒英武的解放军战士在桥头执勤、训练,我便羡慕不已,就想着哪天能像他们一样,穿上帅气的军装,保护好父老乡亲和家乡的山山水水。
1977年9月,根据任务需要,我和其他9名民兵战友一起奉命组成守桥班,接替解放军担负起光荣的守桥任务,成为第一代通天河守桥民兵。为了守护好这座不同寻常的“幸福金桥”,我和战友日夜值勤巡逻,从不叫苦叫累。
刚开始,哨所条件特别简陋,住房四面透风、雨天漏水,我们就自己动手炸石头、拉泥土,修房屋,刷墙壁,还用政府发给每人的生活补贴买来木料,做了桌凳和木板床,把哨所建得像自家的房子,啥都不缺。但由于守桥点海拔超过4300米,经常做不熟饭,大家除了在桥头做点简单的饭菜外,更多时候是靠吃点从家里带来的炒面充饥。时间久了,有的战友得了胃病,有的患了风湿性心脏病,但没有一人退缩,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像解放军一样,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好守桥任务。
41年了,守桥班的民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哨所的面貌也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前两天我去哨所转了转,发现为了响应保护三江源头生态的号召,现任班长昂尕同志带领大家在哨所旁边围建了苗圃,种植了1500多棵树木。我还和新战友在专门修建的文化活动室里一起打牌、看电视,很是有趣。如今,民兵的职责也发生了变化,一边要继续执行好保交护路的任务,一边担负附近通天河流域的生态巡护、草原管护等任务。
这几年,国家对青海的帮扶力度很大,特别是通过灾后重建,我们玉树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座充满感恩情怀和民族特色的高原小城,俨然成为了一颗“高原明珠”。当然,我曾经守护过的通天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水更清、树更绿以外,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幸福金桥”光荣“下岗”,成为旅游景点。取而代之的两座高速大桥,是青海省目前海拔最高、墩身最高、连续梁跨度最大的公路特大型桥梁,被誉为“千里高原第一桥”,通行率大幅提升,从称多县拉布乡到玉树县仲达乡仅需20多分钟。看着桥上飞驰而过的车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今年8月,县委、县政府还以我们哨所的事迹为主题,在歇武镇直门达渡口建了一座集民族团结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基地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身的通天河民兵守桥班教育基地。许多人慕名来这里参观学习,大家现地回顾发展历程,切身体会到从曾经的“牛皮筏子”“幸福金桥”到现在的“千里高原第一桥”,就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
看着我的家乡一天比一天好,作为曾经的守桥班班长,我感到十分的光荣和自豪。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