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昊圆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红星村人,1993年出生,现任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巡逻艇大队二中队车陆艇组组长。父亲张忠武,1964年出生,1981年至2009年,曾在原黑龙江省军区第二边防巡逻艇大队服役,后自主择业。
整理人:杨宝权
“854,854,船艇进坞靠岸!”随着电台发出的返航指令,我和战友结束5个月的明水期执勤,驾驶某新型巡逻艇驶进船坞。
船艇开进时,在码头的欢迎人群中,我一眼就看见了父亲,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我牵着妈妈的手在码头等父亲归来的情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变化的是位置,不变的是我们巡边护边的责任和对彼此的牵挂。
1981年,父亲在上大学和参军入伍之间选择了后者,来到雪域边防,成为一名船艇水兵。那时,他和家里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因为交通不便,写好的信经常会好几天都寄不出去。如今,现代化通信手段早已覆盖艇组,驻地手机网络信号满格,电脑配到艇房,网络早就联到一线艇组,闲暇之余官兵们随时都能与家人联系。
30多年前,父亲的主要工作设备是一台手摇电话,用来每天向上级报告艇组执勤情况和船艇所在位置。其实,父亲压根没学过通信,手摇电话机操作复杂,通信质量差,他常常急得“抓耳挠腮”。父亲曾半开玩笑地说:“手摇电话真不孬,但令无数通信兵‘竞折腰’。”2014年6月,我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父亲曾工作过的车陆艇组,而父亲当年的“利器”——固定手摇电话,早已被可以连接“北斗”系统的新型船载电台所取代。新型船载电台功能强大,通联稳定,在船艇执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才在大队荣誉室里见到了父亲过去经常提到的、如今已光荣“退休”的固定手摇电话。
辖区逊克县车陆乡盛产江鱼,经常出现渔民越界捕鱼的现象。渔船小而灵活,吃水浅,渔民倾向于在天气条件恶劣时越界捕鱼。父亲回忆,那时他们最难的事就是在恶劣天气下巡逻执勤,由于船艇装备比较落后:通信基本靠吼、指挥基本靠旗语、协同基本靠预案,船艇很难在恶劣环境下遂行任务,即使出艇常常也只能是看着渔民违规作业干着急。“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这句顺口溜真实反映了父亲和战友当年在恶劣天气下出航的情形。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边防部队立体封控作战和勤务本领得到显著提升。如今,边防连队和艇组在陆地和水域相互紧密配合下,辖区实现全程可视,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建成多种手段融为一体的边境管控新模式。
2017年10月,离开部队近10年的父亲受邀回到大队给官兵讲述船艇部队发展史、战斗史。当时,正值某新型气垫船列装,该型气垫船良好的机动性、稳定性彻底解决了过去恶劣天气下常规巡逻艇不适合在界江水域巡逻执勤的问题。父亲看后格外激动:“当年我们的船艇装备远不如现在,如今不仅巡逻艇不断升级和更新,连队、哨所也配备了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全天候监控界江一线;先进的巡逻执勤车、新型电台、北斗手持机……这些新式装备当年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父亲当年上艇的时候,船艇生活设施还不配套,官兵吃的新鲜蔬菜种类有限,餐桌上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现在,只要打个电话,菜市场定点采购商就会把艇组所需蔬菜拉到艇房。过去,由于船艇需要24小时保持人员执勤,官兵夏季只能睡在可以容纳4人的没有电扇、最高温可达40摄氏度的巡逻艇内,其余人员则和老百姓挤在潮湿的地窨子里。如今,船舱有空调,安装上了保温层,室内温暖如春的艇房也建立在界江一线,艇房内图书室、体能训练室、烘干房一应俱全……置身在充满现代气息的边关艇房,犹如春风拂面,令人心生暖意。
我是从小听着父亲讲述的戍边生活长大,在大队的这几年,我更是有幸见证着边关发生的新变化,对“候鸟水兵”的忠诚和坚守有了更深的感悟。其实,无论巡逻装备和生活条件如何改变,官兵“爱党爱艇,建功界江”的精神始终如一,“下江代表祖国,上岸代表军队”的作风永不褪色,这才是我们劈波斩浪前进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