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周国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红土坡镇大旭宇村人,1980年出生,1998年入伍,扎根墨脱20年,现为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三级军士长。
整理人:马 军
临近墨脱公路通车5周年,我这个在这守了20年的“老墨脱”感慨万千。
一直以来,只要提起墨脱,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大多是“高原孤岛”的艰险。也难怪,因为封闭,墨脱的发展相比其他地区要滞后不少。但是,20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墨脱边关的种种变化。尽管在发展条件上存在着诸多限制,墨脱却一直默默努力前行,用脚踏实地的发展回应着墨脱军民对美好边关的热切期盼。
到墨脱当兵,我是靠双脚走进去的。那年,我打着背包,拄着拐杖,跟着老兵从米林县进墨脱,幸运的是“天公作美”,只走了4天。同行的老兵说,如果遇上雨雪天气,进墨脱至少需要一周。这4天里,我们翻越了多雄拉雪山,越过6条冰川、8道飞瀑和几十处悬崖峭壁,穿越了毒蛇出没、蚂蟥肆虐的原始森林。甚至还溜了以前只在电影上见过的溜索,体验了一把“一苇渡江”。走到营部,我的脚底板都磨破了,但总算平安“闯”进了墨脱。
这样的交通条件持续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正式建成并实现季节性通车,彻底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这对墨脱边关可谓是历史性的转折。这之后,新兵成建制乘车进墨脱实现常态化,再也不用徒步翻山越岭了。现在,从波密县到墨脱乘车只要5个小时。
以前的情况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官兵住的木板房“风雨无阻”,那真是“天上打雷屋下雨,衣服鞋袜拧出水”;全营仅靠小电机发电,灯光忽明忽暗;“一年只有半年粮,还有半年吃菜糠”“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大半年收不到家信。这里一度流行一句话——“逢男喊爸,逢女喊妈”,说的是全县唯一一部卫星程控电话开通后,每次去县城办事的官兵都要帮战友打亲情电话,甭管谁的爸妈,都喊得真诚又亲切。
那时,我们立足自给发展生产,“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荒滩要菜”。在完成上级赋予任务的同时,官兵成了生产队、建设队、运输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保障给养,到深山里伐木备料,下雅江挖沙石,到30公里外的县城背运水泥搞建设……脊背都被磨得伤痕累累。直到现在营区还保留着这样一条标语:用燕子垒窝的精神建设我们的家园。
这些辛苦都算不了什么,更难熬的是“墨脱综合征”。每年10月左右迎来第一场大雪后,墨脱就进入8个月的封山期。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封山期间,人极易心情忧郁,当地人称为“墨脱综合征”。最寂寞的要数在汗密兵站驻站的日子,这里只有两名战士驻守。为了排解寂寞,我和战友每天把报纸翻来翻去。实在没得看了,就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找话题,话题编不下去了,就把那首《兵守墨脱》唱了一遍又一遍:“都说西藏苦呀/最苦是墨脱/咱到西藏来呀/当兵守墨脱/高山陪我站岗/河水伴我巡逻/风里来/雨里去/生命在祖国的边疆开拓……”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部队各级对边关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闭塞的边关驶入全面建设的快车道。
近几年,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新宿舍楼、士官来队家属周转房、电教室等都建了起来。走进营区,四通八达的水泥硬化路面、崭新的多功能执勤房、绿意盎然的钢架温室、热气腾腾的暖心浴室、设施配套的“边关KTV”……让人十分温馨。破旧的图书室被电子阅览室取代,鱼塘、稻田变成了实战化练兵场。新修建的400米障碍训练场上,战士们翻越高墙、钻爬低桩网,个个身手敏捷。
变化,还体现在官兵的一日三餐上:昔日当家的“老三样”(萝卜、土豆、罐头)逐渐变为配菜,各种肉制品应有尽有,新鲜蔬菜定期补给,这些已成为官兵餐桌上的“主角”,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都得益于新修建的冷库和温室大棚。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没走过边防巡逻路。边防巡逻路一直是官兵心头的一个结,但这个结正在慢慢解开。以往的羊肠小道逐渐被宽阔的公路代替,部分点位的巡逻都能坐上一段车。为改善巡逻执勤条件,上级专门配发一批新型户外装备,既能节省体力,还大大降低了官兵巡逻的损伤率,巡逻效率大大提高。巡逻专用背囊、实用轻便的帐篷、透气速干的T恤、多功能水壶……大家用着这些新装备,巡逻起来更有劲儿。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今,这个离北京超过4500公里的“信息孤岛”,通了电话、军网,看上了有线电视,随时与外界保持信息畅通。更难得的是,官兵用上了“远程会诊系统”,一旦被毒蛇猛兽所伤或者患紧急病症,可以随时请医疗专家会诊。
边关今胜昔,国防坚如铁。边关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大,我这个“老墨脱”是连连感叹,谁能想到当年的“高原孤岛”如今有了现代化气息呢?聊聊过去,看看现在,相信未来的墨脱边关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