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边关,饮一口水都是一代代人的骨气和巍然,哈一口气都是千百年来的凛冽和孤寂。可就在这水与气的升华里,戍边人有了不同的心境和情愫。有人把一生走成了一条路,有人把一生站成了一棵树,有人把一生立成了一座丰碑。
白哈巴、阿克哈巴河、阿拉马力……沿着祖国西部边境漫溯,百里雪山匍匐连绵,百里白桦如龙蜿蜒,百里葵花纵横绽放,百里棉田茫茫无边……每年秋天是这里最美的季节,层林尽染、浓墨重彩。
离边境越近,越能感受大漠孤烟直;离城市越远,越能体会长河落日圆。
比冰雪还纯粹的,是战士们戍边的心
从乌鲁木齐到阿勒泰,再到白哈巴边防连,历时11个小时,我们从天黑走到天亮,有人却已走过10年时光。
在这里驻守10年的王鑫,曾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真好。”
一个兵,一匹马,一条路,一颗心。
白哈巴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阿尔泰山的深山峡谷之中。冬天,雪没过膝盖,最深的时候能完全淹没人的双腿,这时,军马就成了巡逻时唯一的交通工具。
“我和军马在巡逻路上的故事,那真是一天一夜也讲不完啊!”王鑫笑呵呵地说道。
中哈边境1号界碑位于沙刚沙拉山深处,巡逻一次要翻越8座高山、蹚过5条激流,途中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有一次,巡逻路上冰雪覆盖,王鑫失足坠入深沟,在他筋疲力尽、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是一匹枣红色的小马跑回连队引来官兵救他。“没有军马我就没命了。”王鑫一直感念这匹马,也给它取名“王鑫”。如今,“王鑫”是群马中的头马,每当有牧民的马靠近边境线时,“王鑫”便主动上前驱赶。
王鑫和“王鑫”都担负着连队的巡逻重任,每到例行巡逻的日子,王鑫便早早地为战友们选好马匹,“王鑫”则是开路先锋。冬季大雪封山,这里变成无人区,翻雪山、过山沟、蹚冰河,几年下来,王鑫把自己练成了“活地图”,再大的风雪,有“王鑫”的陪伴,他也能找到巡逻路。
常年行走在边防线上,坠马、掉河、落崖、遭受熊和狼等野生动物的突然袭击……如此种种几乎成了白哈巴边防连战士的日常。王鑫说,已经数不清自己被冻伤过多少次,也数不清战友们经历了多少次险情。“我们都习惯了,只要留在这里一天,就要坚守自己的职责。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永远都不离开。”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王鑫没有陶渊明的心境,却有他想要的际遇,随心守在这里,他很满足。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阿克苏用维吾尔语翻译过来便是白水河,可是我在阿克苏看到的,大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可是到了这里,连野草也打怵了。
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二支队执勤二中队的“胡杨卫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一方热土。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15年前,罗兴国第一次来到阿克苏的时候,才真正读懂岑参的这句诗。
每年3月,阿克苏便狂风大作,黄沙漫天,一直持续3个多月。从哨楼向远方瞭望,茫茫戈壁、毫无生机,中队官兵每天起床后,脸上都会落层细沙。
没有人天生爱荒凉。罗兴国看着荒凉的环境,看着脸颊皲裂的官兵,作了一个决定:“我们必须种树!”
戈壁荒漠,沙粒飞扬,大风呼啸。只有种树,才能改变环境;只有种树,才能留住官兵。“我们不能改变整个戈壁滩,但是我们要保证营区绿油油。”
刨开不渗水的“胶板土”,破开近2米的盐碱层,换上用小推车从20多公里外运来的熟土,种上第一批小树苗。2003年,在没有任何机械的条件下,他们不知用坏多少铁锹。
天热了给它打伞,天冷了给它穿上稻草棉衣,可即便这样,第一批小树苗还是死了。很多人私下抱怨:“这种地方,连人活着都困难,树怎么可能活,我们还是不要再种树了。”罗兴国听了以后,头一次红了眼,对大家说:“种树是使命!”
经过了很多次失败,种下的100棵小树苗,终于成活8棵。战友们甭提有多开心了!看到这8棵幸存的小树苗,就像看到绿色的希望在蔓延。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希望;有信念的地方,就会有一切。
如今的营区一片绿油油,瓜果蔬菜样样齐全,战友们开心地为我们一一介绍:“这是去年刚嫁接的大枣”“这是马上就要收割的大白菜”“你现在吃的苹果就是从这棵树上摘下来的”……坐在结满果实的葡萄藤架下,提起当年的这些经历,罗兴国叹了一口气,有对当年艰辛的感慨,又满是对今天收获的自豪。
第一批种树人,早已离开这里,但他们亲手栽种的树苗成活了,生机勃勃地站立在边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坐在阴凉处,吃着官兵们自己种出的葡萄和苹果,我感恩着、感激着、感动着。
边防的苦都吃过了,以后什么苦都能吃
伊犁军分区阿拉马力边防连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边防的路都走过了,以后你什么路都能走;边防的苦都吃过了,以后你什么苦都能吃”。
这句话道出了戍边的艰辛与奋斗的酣畅。
曾经的阿拉马力,因为不通水、不通路,条件艰苦,一度有超过8成的官兵因营养不良而浮肿。
1986年,担任阿拉马力边防站炊事班班长已4个年头的章福海回到陕西老家探亲。他到家做的第一件事,是去集贸市场用自己的津贴费买回一盘石磨。家人问他干啥,他笑着说背回边防为官兵磨豆腐。归队途中,他背着石磨转了4次车,最后步行70里路,硬是把石磨背回连队。他用这盘石磨,当年就为连队做豆腐2000斤,并让全连官兵喝上香甜的豆浆,从此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豆腐班长”。
在连队后院,有两棵并排而立的松树,这是连队的夫妻树。它们是1969年第三任连长贺恩福的妻子在探亲准备返回时从后山执勤点移栽过来的,临行前她对贺连长说:“你守边防我守家,家中有我莫牵挂。”
一盘石磨、两棵树,承载着一个个故事,记录着戍边者浓烈的家国情,如今,更是化作一种精神激励着阿拉马力边防连的每一位官兵。
挥手作别,车行西陲,陪伴我们的依旧只有绵延的山脉和无尽的雪花,可我们的心里,装满戍边战士的“风花雪月”。这风是铁马秋风,这花是战地黄花,这雪是楼船夜雪,这月是边关冷月。
夜,还是来时的样子。唯一不同的便是千年的寒冷已被戍边人的热情渐渐融化。塞北温情时常在,边关冷月亦温存。
将你的生活与他们的比较后,你才了解,岁月静好里有他们的负重前行;你才明白,军人付出远远超过“军人优先”。
(作者系中国军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