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神州大地座座军营再次响起那熟悉的作息号,向全军官兵下达日常作息指令。从1927年建军伊始,军号就与人民军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伴随着人民军队由弱到强,聚集了人民军队诸多宝贵精神财富。这次司号恢复和完善工作在强化号令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正规部队秩序、营造备战打仗氛围的同时,必将使战斗精神这一人民军队的“符号”更加鲜明光亮。
司号是世界各国军队进行通信联络、实施正规化管理、鼓舞军心斗志的传统手段。司号虽不是什么先进的武器,但对于人民军队来说,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许多经典战争剧中可以看到,通常一到战情最关键、战况最胶着、敌我双方最疲惫的时候,我军就会有一位英勇的司号员挺身而出,拿出铜军号,鼓足腮帮,昂头吹奏。随着嘹亮军号声的响起,我军官兵就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动力,冒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地冲向敌人阵地,成为敌人最大的梦魇。正如曾长期担任司号员一职的老红军段克礼讲的那样,“嘹亮的冲锋号一响,不仅能起到发布命令的作用,还能鼓舞士气,震慑敌人。”
与人民解放军交过手的各国军人,对我军的冲锋号都不陌生。抗美援朝时的“联合国军”兼远东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冲锋号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它是铜制乐器,能发出刺耳的声音,战场之上,她仿佛非洲的女巫,吹出魔笛之音,只要她响起,中国军人便不要命的扑向我军,我军总被打的如潮水般溃退。可见,美军对冲锋号的声音有多么刻骨铭心。在朝鲜战场上,冲锋号就曾多次帮助志愿军扭转战场形势,甚至还出现过吹响冲锋号,7个人吓退英军一个营的战例。
那是1951年1月3日,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打响,志愿军39军116师347团7连负责坚守釜谷里,阻击南逃之敌。由于釜谷里是扼守汉城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英军为打通南逃之路,纠集一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釜谷里高地发起猛攻。防御工事还没来得及修完的7连,在敌人连番轰炸下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司号员郑起和6名战士。面对英军一个营的兵力,这是一场看似必输无疑的战斗。
在敌我力量悬殊且弹药即将耗尽时,郑起对着汹涌而来的英军吹响了冲锋号,6名战士则喊着杀声冲向英军人群。见此情形,原本占有绝对优势、距我军阵地只有20米的英军,却鬼使神差地掉头就跑,四散逃窜。此后志愿军援军赶到,才巩固了釜谷里高地。全连7个人,吓退英军一个营,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
然而,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军号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战场透明化、超视距打击、发现即摧毁的秒杀年代,还有多少可能出现司号员吹奏冲锋号、军人闻令冲锋陷阵的场景?今天,我们恢复和完善司号制度,不是要重新勉强发挥军号在指挥通信方面的功能作用,而是为了传承红色血脉,尤其是传承军号背后蕴藏的那种革命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朝鲜战争中,美军始终不明白,想不通为什么志愿军听到冲锋号就奋不顾身、一往无前。毛泽东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钢多气少”,而我们是“钢少气多”。这个“气”,就是人民军队特有的战斗精神,就是“机智、勇敢、不怕死”的血性胆气。靠着这种“无形的利剑”,人民军队以高敌一筹的血性胆气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未来信息化战争,武器杀伤力更大,作战节奏更快,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厮杀一线,战争越来越残酷,也越来越考验军人的心理素质、战斗意志和应急反应能力。战争对军人血性胆气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无论什么时候,血性胆气都是军人的脊梁,是胜利的基因,是锻造战斗精神的支柱,需要一代代革命军人传承下去。
激昂军号永难忘,铁马冰河入梦来。那让老兵们魂牵梦绕的军号,终于又重新被“征召”,回到了解放军队伍中。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我军官兵将伴着嘹亮的军号,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扬好优良传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不断续写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