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叶剑英元帅曾说过:“总参谋部是一声令下,千军万马出发,千万发炮弹出膛的地方。”在人类战争进入近现代以来,总参谋部已成为各国军队遂行军事行动不可或缺的“大脑”,发挥着指挥中枢的巨大作用。本报特别推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专栏,介绍、梳理各大国军队参谋机关的源起、建设和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
世界上第一个总参谋部是发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普鲁士军队。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前身是军需总监部,共有21名军官,然而当时普鲁士军界普遍不知如何充分发挥这个新机构的作用。1821年,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等人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将军需总监部更名为总参谋部,“总参谋部”这一名称才正式启用。
在沙恩霍斯特提议下,总参谋部下设4个处,分别负责战略战术、军队内部事务、补给、炮兵和弹药事务,冯·米夫林元帅被任命为首任“军队总参谋长”。米夫林任职期间,改组总参谋部并建立相应机构,发展沙盘作业、加强参谋军官训练并强调军事技术问题。米夫林的继任者威廉·冯·克劳泽内克将军全面继承米夫林元帅的工作。第三任总参谋长是卡尔·威廉·冯·赖赫尔中将,赖赫尔十分重视军事教育和后备军官训练,他规定从事总参谋部勤务的军官必须具备3年普通军事学校学历以及地图测量室服役3年和不同兵种司令部服役经历。同时,赖赫尔十分重视维护总参谋部利益,甚至特意为参谋部军官设计一套特殊服装。在赖赫尔与战争部长博因的合作下,总参谋部的地位逐渐凸显。
毛奇时期的辉煌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辉煌时期是由1858年9月出任第四任总参谋长的毛奇创造的。毛奇充分认识到一个统一的军事计划、指挥机构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致力于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扩大其职能。他曾说:“历史上不需要别人出主意、自己思考问题定下决心的统帅难得在百年中涌现出一个”“大多数情况下,军队指导者需要顾问”“一支军队组建一个司令部是十分重要的”。
在毛奇领导普鲁士总参谋部的30年中,普鲁士军队相继打赢了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及1870年对法国战争,3次战争都是在与对手势均力敌甚至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进行的。普鲁士的胜利主要归功于指挥,归功于一个由出色总参谋长领导的出色总参谋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奥战争中的柯尼希格雷茨会战。
战前,普鲁士国王于1866年6月2日颁布内阁令,命令毛奇全权指挥军队。这道命令开创了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普鲁士总参谋部从此结束了成立60余年来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无权指挥的境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1866年中,普军从三面攻进波西米亚,利用新型步枪和战术在战斗中占据优势。奥地利久负盛名的作战大师——最高司令冯·贝内德克在柯尼希格雷茨以西高地占领有利防御位置。7月3日,各路普军严格按照总参谋部的精密计划从不同方向集中,拉开了欧洲近代史上最大合围战的序幕,奥地利军队被围遭重创并于2周后再遭毁灭性打击。普鲁士的胜利震撼了整个欧洲,毛奇及其领导的总参谋部声名远扬。1868年2月,普、法关系恶化后,法国驻柏林武官曾向国内报告:“假如战争爆发,在普鲁士所具有的一切优势因素中,最重大和最难以否认的,就是其总参军官团组织,我们无法与之相比……”
利用战争胜利带来的威望,毛奇根据战争需要对总参谋部进行重大改组。他将总参谋部编为3个处,分别负责3个战场,并赋予相关组织、训练、动员等职能,之后毛奇又在总参谋部下增设一个军事科学处,将全军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和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集中到该处,使战争这个一直为贵族所垄断的领域被科学家占领。此外,为适应新技术和新形势需要,总参谋部增设铁道处,1869年正式编为第4处,该处在普法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在毛奇带领下,总参谋部地位不断提高,职能不断增加,总参谋部人员从1857年的64人增加到1888年的155人,普鲁士总参谋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毛奇改革后的总参谋部,其组成、编制、任务等以及总参谋部军官的选拔和训练方式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总参谋部“助纣为虐”,沦为德国纳粹侵略他国的工具,成为其发展历史上的一大污点。
各国军队效仿对象
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对而后各国总参谋部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德国统一战争期间和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军队效仿的对象。美国就将毛奇的总参谋部作为其指挥组织的样板,明确提出应建立德国式参谋部,并学习其工作方式。1917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法律,规定“总参谋长应有高于陆军一切军官的显赫地位”。而在1884年至1888年期间,日本政府邀请数名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赴日,日本充分吸收德国总参谋部的诸多经验,填补了对现代军队极为重要的兵站、给养、运输等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