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大荒一派丰收的景象。这里曾是兵的沃野,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10万复转军人铸剑为犁,把青春和热血抛洒在这片黑土地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军垦传人再次发起冲锋,通过辛勤耕耘筑起了“中华大粮仓”的丰碑。
9月25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主席视察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习主席为垦区人民带来深情问候,寄托殷殷希望。
在领袖关注的目光里,这里涌现出一个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英雄群体,他们活跃在千里沃野,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中引领风骚,成为垦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北大荒民兵!
第一个吃“螃蟹”的垦区民兵——
我是垦区经营体制改革的“报春花”
“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在黑龙江垦区,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息。八五八农场老民兵王木存,就是这样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他可是我们垦区第一朵‘报春花’!”农场场长、武委会主任孔令波向记者介绍,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龙江垦区,一户普通人家召开的家庭会议,同样值得载入中国农垦的改革史。
那年春天的乌苏里江畔,八五八农场十五队民兵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开家庭会议,议题是“承包农场土地,自己干”。妻子林原凤首先反对:“要是赔了咋办?儿子还没娶媳妇呢!”但儿女们十分支持,两个儿子都说,就算打光棍也要跟着父亲干。有了这句话,王木存坚定了信心,承包的事就这样定下来,而且一包就是2200亩。
“当时我也不知道这叫‘家庭农场’,更不知道自己是全国农垦第一个。”王木存回忆,他从连队领来了一台拖拉机、一台联合收割机,儿子找来最铁的3个朋友,从此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
辛勤汗水换来了收成满满。当年底一算账,王木存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是整个生产队盈利的3倍。受到鼓舞的王木存更来劲儿了,制定了个“家庭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一年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五年,建成整套的农机队;第三个五年,总收入不低于10万元……
国营农场试办家庭农场是打破几十年传统经营模式,实行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由于思想观念束缚,刚开始时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有这么一位民兵,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偏要“下田”种粮,他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十大种粮状元”之一——葛柏林。
1985年他毅然辞掉农场场长的职务,自愿开办家庭农场,如今已开荒6000多亩,承包经营土地上万亩,给国家生产粮食数万吨,添置了五十台(套)大型农机具,实现了从整地、种植到秋收的全程机械化,打造出一个现代化家庭农场。
正是在王木存、葛柏林等民兵典型示范引领下, 垦区家庭农场建设蒸蒸日上,农垦改革使职工群众积极性迸发出来,使北大荒建设焕然一新。
敢于冲锋在科技前沿种田的民兵——
我是“一号高地”的坚守者
齐整整万亩稻菽/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铺成翡翠般的镜面/那是北大荒的兵……
这是一位将军到垦区看了万亩大地号之后,发出的由衷赞叹。万亩大地号是垦区二道河农场一块总面积1.65万亩的耕地,单块面积为全国之最。
“现在水稻的亩产达到1000余斤,耕种这些稻田的大部分是咱民兵。”二道河农场武装部副部长刘显峰向记者介绍,近些年,他们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一供应芽种等20项新技术,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300多万斤。
“尼宝军不仅是全场的水稻种植能手,还有着助人为乐的热心肠。”在七星农场采访时,该农场武装部长张永滨积极向记者介绍民兵党员尼宝军的事迹,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民兵党员,尼宝军经常帮种植户解决病虫灾害难题。他所管理的水稻田连年被农场评为“水稻科技示范田”,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管理区评为“水稻科技示范户”。近些年,他组织周边农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每个农户至少掌握两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只有敢闯敢为,才能保持活力。种田也要不断解放思想,主动接受新观念、引进新技术和树立新标准。”尼宝军说,他今年选择试种新品种水稻,综合运用三维立体栽插等10多项新技术,还带动周边23个辐射户参加他的高产创建项目。去年,尼宝军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1200多斤,总产量500余吨,纯收入50多万元,成为科技种田的“领头雁”。
“习主席考察时说,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是说到我们心坎儿上了,忒受鼓舞、忒有干劲!”民兵蒋春兴奋地说,这些年,他在种植过程中把20多种最新技术进行配套组装,形成了一套有效指导生产的技术体系,水稻亩产效益远远高于其他人。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承包耕地,到去年种植面积已达5400余亩,从当初的东方红拖拉机发展到现在拥有价值上千万的大机械21台(套),20年累计生产商品粮1.5万吨,成为二道河农场首屈一指的水稻种植大户。如今,富起来的蒋春不但主动运用新技术帮扶周边农户,还承担农场新技术示范试验重任,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被农场树为“科技种田带头人”。
“现在的垦区,人人叫响一句口号:耕种在绿色田野上,居住在美丽城镇里。”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人武部第一书记刘相增是从垦区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他对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感受最为深刻。他说,“驾着小车去种地,扎着领带去播种,开着空调去收获”,如今的农民已完全颠覆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特别是垦区民兵,作为生产一线的骨干,他们始终冲锋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最前列。
带领农户闯市场开新路的民兵——
我是新时代垦区的“诗与远方”
在二道河农场,随处可见“绿色农场”“智慧农场”“开心农场”。垦区民兵抓住先机,带领农户勇闯新路。
“2015年,政府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我们就开始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种植。”第五管理区民兵李广茂说,2016年他联合基干民兵姚雷、秦超等人,创立“丰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生产规程种植绿色生态有机水稻,并利用“互联网+”打开连接全国市场的“绿色通道”。
“这是稻田视频监控系统。”走在绿色的田野上,记者发现田间立着一根根银色的柱子。李广茂介绍,这些视频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连到客户手机终端,客户可随时随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近年来,他们通过“产品溯源”吸引客户订购水稻,利用电子标签等技术,收集生产、加工、运输等各环节数据,生成二维码贴在产品包装上。客户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知稻米产地和生产过程。如今,二道河农场第五管理区合作社社员扩展到100多人,农场70%的民兵种植户已加入其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今年整个农场特色水稻种植面积达5.43万亩,占全场水稻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富饶广袤的黑龙江垦区,处处上演着民兵创新创业的故事。“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固有单一的水稻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格局。”在洪河农场,民兵韩维龙去年尝试种植了100亩“鳅稻”,年底喜获“双丰收”,很快被抢购一空。今年韩维龙毫无保留地推广“鳅稻”种植经验,带领十多个农户共同种植3000多亩“鳅稻”。
在黑龙江省农垦八五九农场有一座面积380余亩的小岛叫鳌花岛,岛上高耸入云的橡树、清澈见底的湖水、娇艳怒放的百花引来络绎不绝的游人。打造美丽鳌花岛橡树园的就是“全国十大种粮状元”、老民兵营长葛柏林。
“习主席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过度开发荒原,欠了生态环境一笔债,现在要还债!”葛柏林向我们介绍,他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80亩的“鳌花岛橡树园”、3000亩的“圈河家庭农场人造生态林”、450亩的“二龙山退耕还林示范区”、1000余亩的圈河湿地等四个环境保护区。通过几十年持续建设,荒地变森林、小湖变湿地,森林涌出清泉,池塘荡漾清波,很多野生动物回归保护区。如今,这里也成为垦区著名的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带动了农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