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峰是一名戍边军人,也是一位文采飞扬的高原诗人。第一次读他的诗歌,是一组大气磅礴的长诗《高原,那盛开的格桑花》,全诗分为52个小节,近4000字,可谓气势恢宏,令人惊叹。每一节诗,都宛如流动的高原风景画,辽阔苍茫中蕴含浓厚的情感。
诗人的作品,源于生活和工作所处的环境。郭海峰和战友们常年驻守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酷寒、缺氧的藏地,坚守国门、保卫和平,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青春甚至生命。在他们心中,阿里高原这片神圣的土地就是生命中一切情感的寄托。那芬芳四溢的格桑花,洞穿高原坚硬的石头;那一声声马蹄,穿越硝烟弥漫的古战场;那苍茫雪域,雄鹰翱翔在雪峰之上;那云上天路,悲壮感人的故事流淌着军人的炽热情怀;那碧蓝湖泊,翻腾着岁月的浪花;那村落人家,在生生不息的轮回中繁衍着生命的根。
顺着诗人的足迹,我们走进辽阔的雪域,听一场雪落的回声,在阿里高原久久回荡着一种大爱的梵音。“走过风雪肆虐,历经与狼共舞,我一直在试图抚平高原沧桑的褶皱,在帐篷对峙、刀耕火种的旧时光,坚守高地,诠释一个蓝的主题。”站在风雪肆虐的高地上,诗人的情感跳跃在红霞笼罩的地平线上,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人性的光芒和民族的荣耀交相辉映,穿越历史云烟,把对革命烈士的颂扬和怀念转化为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诠释着一代代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战地,从黄铜号角响起的那一刻起,我必须冲锋陷阵,以献身正义来召唤英雄一一出场,在风云变幻的岁月掀起血色浪涛。就从今夜出发,向着黎明挺进。”
军人,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把生命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军旅诗人的创作,离不开军营和战友,离不开坚守的阵地,离不开驻地的风土人情。“记住一场覆盖什布奇的雪,它是殷红的,殷红成忠诚的颜色,覆盖千里关山,覆盖巍峨界碑,覆盖内心的坚守与军人的秉性。”唯有军人懂得,那铮铮铁骨里,流淌的是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高原和诗人自始至终是融为一体的,诗人的眼里,有关山有界碑,有河流有落雪;诗人的心里,有担当有责任,有忠诚有信仰。
因为是文友,偶尔也会和郭海峰谈谈心,询问一下彼此的近况。听郭海峰说,每年到了10月份,他所在的某边防连队驻地就已大雪封山,成为高原独有的“雪海孤岛”,与世隔绝,直到来年5月才开始解冻。对在高原工作十几年的他来说,生命和信仰已经镌刻在高原的石头上。透过他文字里的长歌短调,我们能从中了解边防军人的内心和情感。
高原,是一个梦。这梦里,有红柳,有雄鹰,有高山,有河流,有神秘苍莽的玛尼堆,有随风飘荡的经幡,有炽热燃烧的雪,有遗落在古格遗址的千年传奇。一名诗者,在雪莲的馥郁中锤炼隽永的诗行。在牧草的疯长中,在落雪的飞扬中,伴着马蹄声声,把安宁与和谐深植在高原之上。
常年驻守边防哨卡的军人,抛开自然条件的恶劣严酷不说,那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思念,也是心底抑制不住的渴望。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是边防军人能够享受到的最幸福的时光,一旦返回那遥远的雪域高原,他们依然会放下小情怀,扛起军人的责任和使命。月圆之夜,他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一轮明月。辽阔的乡愁汹涌而来,父母的身影越来越清晰,此刻,站立在巍峨雪峰上的高大身影,也把柔软的心捻碎。
你来,或者不来,他们就守在那里,静静地盛放在雪线之上。那些遭遇过的暴风雪,那些马背上的浮雕,那十三圣湖,那六十三座丰碑,那长眠在雪峰下的战友兄弟,那不倒的界山,那净美的圣域——那哈达飘逸的地方,强军梦托举在头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