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至5日,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对以色列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这是菲以两国建交60多年来,菲总统首次访问以色列。法新社报道称,杜特尔特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进行了会晤并重点讨论了军购议题,以降低菲律宾对美国的军事依赖。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指出,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拥抱杜特尔特,提升以色列的国际地位并推动对菲律宾的武器出口。
历史性访问的背后
菲以两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二战期间,菲律宾曾为约1300名犹太人提供安全庇护。1947年,时任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罗哈斯在联合国为以色列的建国议案投下关键一票。因此,虽然面对国内人权人士和美国的压力,以色列外交部还是在公报中宣称,“这次访问对我们极其重要,它象征着两国人民之间紧密而热情的关系”。
实际上,内塔尼亚胡政府不仅期待杜特尔特能够就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作出明确表态,还受到了以色列国防和技术公司放宽对菲律宾武器出口限制的大力游说。
以色列作为全球主要武器供应商之一,其防务出口的近60%销往亚太地区。近年来,以色列与菲律宾的军贸合作发展迅速,2017年菲律宾向以色列订购了价值2100万美元的雷达和反坦克导弹。今年8月9日,菲律宾海军成功试射装配在Mk-3攻击艇上的以制“长钉-ER”增程型反坦克导弹,不仅意味着菲海军获得了更强的近海打击能力,也标志着菲军由此进入导弹时代。未来5年,杜特尔特政府将投入数十亿美元推进菲军现代化,有意进一步扩大对以色列的军购规模。
众所周知,应美国政府的要求,以色列对敏感国家的国防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出口进行严格限制,印度、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被列入其中。近年来,以色列大幅放宽武器出口的政策限制,2017年的武器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92亿美元。杜特尔特访问以色列的重要目的,就是与以色列政府沟通,寻找扩大对菲律宾武器出口的办法。
菲军的现代化计划
菲律宾地理条件特殊,经济发展落后,加上长期专注于国内平叛作战,造成海空军发展滞后,其使用的大多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淘汰的二手装备。菲律宾海军8月29日在中国南海半月礁附近搁浅的“德尔毕拉尔”号护卫舰,也是从美国海岸警卫队手中买来的退役军舰。菲海军司令罗伯特·恩佩德拉德表示,菲海军仍“远远落后于”地区邻国。
自1951年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以来,美国和菲律宾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军撤出菲律宾之后,菲军事力量薄弱的问题逐渐显现。南海战略地位的上升,催生了菲律宾军队的现代化计划。阿基诺三世政府时期,菲律宾开始将海上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方向,军事力量建设的重点由陆军转向海空军,作战重心由南部反恐作战转向西部南海方向。
2011年3月,阿基诺三世政府发布《2013~2018战略计划评估》报告,提出菲律宾国防改革和军队现代化六大战略任务。2012年7月,菲国防部发布题为《改革防务部门以应对21世纪的安全挑战》的国防白皮书,并据此制定了《2011~2016年中期发展规划》。2012年12月,菲律宾议会通过《武装部队现代化法案》,在第一个5年拨款750亿比索(约18亿美元),推动菲军事力量现代化。在阿基诺三世任内,菲律宾加大对外武器装备采购力度,菲军现代化进展显著,但远未发展为一支现代化的作战力量。
杜特尔特的平衡术
相比阿基诺三世,杜特尔特虽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国内安全,但并未放缓菲律宾军队的现代化计划。在5月22日举行的菲律宾海军成立120周年阅兵式上,杜特尔特总统敦促菲海军加快现代化改造。
杜特尔特上任以来掀起的反毒风暴,不仅在国内引发抗议,也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烈批评。美国、加拿大以严重侵犯人权为由中止向菲出售军用装备,美国还单方面取消菲律宾2.7万支步枪订单。对此,杜特尔特一方面强硬宣称菲律宾“不需要美国的战斗机或潜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俄罗斯、日本和以色列等国的军事关系,促进菲律宾装备采购的多元化。
杜特尔特多次向俄罗斯表达采购武器装备的意向。2017年11月,菲律宾向俄罗斯提交了军用直升机、装甲车和枪械的采购清单,并签署两国间军事技术合作协议。据《简氏防务周刊》网站8月14日报道,俄罗斯近期向菲律宾提供了一整套贷款方案,用于支持菲律宾购买俄罗斯制造的基洛级潜艇,预计菲国防部将在明年最终敲定潜艇采购计划。
虽然美菲军事关系受到打击毒品犯罪等问题的影响,但菲律宾在反恐、反叛乱和海上安全等方面仍然离不开美国。在去年的马拉维反恐行动中,美军第一时间向菲律宾提供了无人机等装备和情报支援。美菲军事关系也正在回暖,今年美菲已经恢复多场联合军演。
这也意味着,菲律宾与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国的军事合作仅限于有限的军事援助和装备采购,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与美菲军事关系同日而语。出于战略和安全利益的考量,菲律宾在军事上不可能脱离美菲军事同盟的主轴。这就决定了即便杜特尔特短期内能够通过武器采购多元化降低对美军事依赖,但从长远来看,菲律宾仍难以摆脱美国的军事影响,并由此决定了菲律宾军队的现代化走向。
(作者单位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