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声声驼铃,今有隆隆汽笛。
近年来,多个亚欧班列相继开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架起新桥梁。亚欧大陆桥绵延上万公里,其中,位于新疆昌吉的三屯河路段,紧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附近居民多、车辆多、牲畜多,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担负这个路段守护任务的昌吉三屯河民兵护路分队深知其重要性,无论高温酷暑还是天寒地冻,都会准时踏上巡逻路,排险情、解危情,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天路的安全。在他们看来,无限延长的铁道是最美的风景,列车的鸣笛声是最动听的声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昌吉三屯河民兵护路分队,聆听队员的故事,品味他们的酸甜苦辣。
——编 者
巡逻路上有美景也有险情
“呜——”一列满载家电、机械设备、纺织品的亚欧班列风驰电掣驶来,新疆昌吉三屯河民兵护路分队队长李文文口中衔着哨子,左手向前方平举小红旗,右手迅速抬起,表情庄严地向列车敬礼,目送列车驶向远方。
8月上旬,笔者来到三屯河民兵护路分队采访,恰好遇到李文文在三屯河大桥上执勤。他和11名队员,每天都伴着列车的鸣笛声巡逻。
“这是一列‘合(肥)新(疆)欧(洲)’班列,北疆铁路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干线,守好铁路,就是守好经济大动脉,就是为‘一带一路’作贡献!”李文文凝视着远去的列车,对笔者说。
说起护路的辛苦,铁路民警、护路分队指导员仝伟深有感触。护路民兵每天清晨起床,上岗清道,准时送走第一列火车,然后沿着铁路来回巡检;晚上巡检要在泥石路上走整整一夜,照明全靠手电。巡逻路上不会总是蓝天白云和点点繁星,变幻无常的天气随时带来风雨,野生动物也会不时出没,还有其他各类突发险情,巡逻时队员要时刻绷紧脑中的弦。
李文文向笔者讲了一个故事。去年春节,一辆拖拉机熄火,横在铁道轨上,当时离一列货车通过不足10分钟。巡逻到此的李文文和一名民兵赶紧摘掉拖拉机车挡,奋力顶住车一点点往外推,火车司机发现险情后也迅速鸣笛减速。终于,二人用尽力气将车推出道心,避免一场事故。想起当时从身边呼啸而过的火车,李文文至今心有余悸。
这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一天,正在铁路线上巡逻的副班长李玉刚和民兵马英龙,像往常一样听着熟悉的隆隆声从远处传来。忽然,他们发现了“不速之客”,一群山羊从铁丝网的一个小洞钻了进来,在铁轨上四处张望。二人迅速向羊群奔去,将羊赶出铁丝网。正当他们气喘吁吁准备休息时,突然发现还有一只“漏网”小山羊被飞驰而来的火车吓蒙了,呆呆站在铁轨中间一动不动。火车越来越近,200米、100米……李玉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过去,一把抱起小羊顺势滚到路基下,小羊安然无恙,火车顺利通过,李玉刚脸上却挂了彩,左胳膊也疼得动弹不了。
在民兵护路分队办公室悬挂着的工作栏上,笔者随手抄下这组数字:巡线检查15247次,巡逻里程73420公里,排除险情、隐患33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5次被自治区、新疆军区表彰为十佳铁路护路分队,并受到原总参动员部、铁道部的联合表彰。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
把护路保畅通当事业干
巡检工作繁重,但民兵队员军事和体能训练没有丝毫松懈,他们始终认为:“民兵也是兵,是兵就得训练,练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护路。”
哈萨克族民兵道斯江·阿山是名退伍兵,是护路分队的“武教头”。他每周都要组织大家进行军事训练,出操、队列、单双杠等体能课目更是每天的必修课。他还从执勤任务需要出发,把在部队学到的擒拿格斗、散打、捆绑与押解等过硬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民兵队员。
“我已经报名参军了!”梅晓龙入队不到8个月,最大心愿就是参军入伍。当笔者问他巡了多少路时,一脸稚气的他摸着脑门,半天也没算出来,“我只是觉着铁道沿线尽是石窝窝,发的胶鞋总不够穿。”在护路分队营房墙角,笔者见到30多双缺底烂帮的旧胶鞋,可想而知民兵队员走了多少路。
在队员看来,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巡逻路上的艰辛,而是枯燥乏味的生活。27岁的哈萨克族民兵阿里哈努尔,闲时喜欢下军棋,可最近没人愿意与他玩。原来他为了排解寂寞,天天下棋,愣是将每粒棋子的磨损程度、划痕情况记得八九不离十,翻棋时一翻一个准。
民兵是脱离生产的群众组织,因此执勤训练只有误工补助,没有正式工资。炊事员刘平华介绍,每个月误工补助有2000多一点,此外没别的收入。繁重的任务、寂寞的生活、微薄的收入,是什么支撑他们长久坚守?仝伟给出答案:“把护路工作当事业干,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工作环境和工资收入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把护路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是比较容易的,但把护路当成事业干却很难,因为这需要牺牲奉献精神,而我们的民兵队员就有这种精神!”昌吉市人武部政委杨飞虎说。
我们共同护好这个家
民兵护路分队有3对回族夫妻。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当护路民兵,马红慧一脸羞涩:“他守着铁路,我守着他!”丈夫马岩患有慢性胃炎,平时巡逻执勤,饥一顿、饱一餐,胃病越来越重。“看他常常捂着胃难受的样子,我的心都揪紧了,我曾劝他离开这里,可他就是不肯,我又放心不下他的身体,干脆辞掉原来的工作,跟他一起上铁路,也好照顾他。”
“他在哪,我就在哪,铁路就是我们的家!”快言快语的马芳说,有事业心、责任心的男人,才是靠得住的男人。她的丈夫叫马生军,多次被评为先进。一次,一名小偷夜间盗取铁路上的钢材,马生军生生追了10余公里,直到把小偷累趴下。把小偷送进派出所,马生军竟靠在电线杆上睡着了。
“一个月就回来两、三天,一回家倒头就睡,看他累成那样,我心疼啊!反正儿女都不在身边,我就跟过来了!”马芳说。
马俊则是跟着妻子“随军”到护路分队的。多年前他就在昌吉市开了一家回民小吃店,生意红红火火,还在市里高档小区买了房,日子殷实。妻子马丽作为民兵护路分队骨干,巡逻执勤风里来雨里去,不输任何男民兵。不仅如此,她还是队里业务技能最拔尖的。4月中旬,她和4名民兵参加北疆片14个护路分队专业技能大比武,取得团体第一、个人综合成绩第一的好成绩。
“保护好亚欧大动脉,就是为‘一带一路’作贡献,妻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我也不能落后!”马俊把小吃店盘了出去,与妻子一同守护铁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妻子经常这样对我说。收入低了,工作忙了,条件苦了,可我一点都不后悔。”马俊说。
手 记
青春热血献戈壁
■肖承槟
放眼望去,三屯河大桥周围尽是戈壁荒滩,然而淳朴乐观的民兵队员苦中有作为,植树、种草、养鸡、开荒、种菜,把营区和执勤点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让群众熟知铁路安全常识,他们还奔波于沿线居民集中区和分散的牧区,利用黑板报、宣传单、录像资料进行宣传。即将退休的民兵分队指导员仝伟算了一下,护路民兵每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平均走20公里,每人每年用坏5个手电筒、穿破10双胶鞋,大部分队员1个月只休息3天。
闻听这些话,笔者的眼睛有些湿润,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岁月,把工作在护路一线的艰辛刻在他们脸上;他们,把安全畅通的“丝路”刻在过往路人的心里。他们普通得像是钢轨上的螺栓,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风霜雨雪,总是默默坚守在神圣的护路岗位,守护着铁路安全。
“看到祖国各地名优产品安全顺利通过我们管段,听到火车通过时的鸣笛声,我心里就特别踏实。”大桥执勤点哨长马岩为能守卫这条铁路而感到无比光荣,他的朴素话语,充满着对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自豪。
交通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大动脉”,亚欧班列现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带一路”赋予民兵护路分队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坚守与付出,为过往每一趟列车保驾护航,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图①:民兵护路分队在铁路沿线巡检。
图②:下军棋是民兵队员为数不多的业余生活之一。
图③:马红慧、马岩正在执勤。
肖承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