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阿尔法小组”因何得名


■莱阳

苏联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
阿富汗战争期间的“阿尔法小组”成员。

在苏联和现今的俄罗斯,恐怕无人不知传奇般的“阿尔法小组”。1991年前,它隶属克格勃第7局,目前隶属俄联邦安全局特种中心,也称“A局”。

“阿尔法小组”成立于1974年7月29日,起初并不叫现名。它是由时任苏联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根据第7局局长阿·贝斯恰斯特诺夫的提议,在该局成立的一支特种分队,取俄文单词“AHTITERROR”(意为“反恐”)的首字母命名为“A小组”,由于A为希腊字母中的α(读作“阿尔法”),所以也称之为“阿尔法小组”,克格勃内部又非正式称其为“安德罗波夫小组”。至于是谁突发奇想改称其为“阿尔法小组”的,现已无从考证,但从1991年起这个名字就叫开了,据称始作俑者是新闻记者。

克格勃之所以做出成立“阿尔法小组”的决定,原因在于当时苏联国内外先后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如1972年的慕尼黑惨案,1973年莫斯科伏努科沃机场的劫机事件。再加上1980年夏季奥运会即将在莫斯科召开,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必要成立一支特种力量,应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恐怖主义威胁,必要时出国执行任务。

“阿尔法小组”成立之初只有40余人,但其数量随后逐年增长,到苏联解体时已经拥有500人,并在莫斯科、叶卡捷林堡、阿拉木图、基辅、克拉斯诺达尔和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苏联解体后,位于俄罗斯之外的分支机构,构成了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等国特种部队的基础和骨干。目前,“阿尔法小组”的人数估计在250~330人。

虽然成立后执行了一系列任务,但真正让“阿尔法小组”名声大噪的,还是1979年12月27日晚攻击阿富汗总统阿明达鲁阿曼宫的行动。当时,“阿尔法小组”2个小队官兵在一个营伞兵的支援下,冒着密集的火力,冲入总统府,尽管阿富汗人戒备森严、占据有利地形并且拥有250人的数量优势,“阿尔法小组”仍然以2名队员阵亡的代价出色完成了任务。

不过,无论是在苏联时期,还是在俄罗斯时期,“阿尔法小组”的主要任务还是反恐。1981年,两名持冲锋枪的恐怖分子劫持了5名学生,“阿尔法小组”成功制服了恐怖分子,而学生们毫发无损。1983年,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有57名乘客的图-154客机,“阿尔法小组”再次在没有伤亡的情况下解救了全部人质。在解决人质事件中,“阿尔法小组”并非单纯的依靠武力,也会采取谈判的手段。如1988年的矿水城劫持大巴事件,“阿尔法小组”就在与武装歹徒谈判了一天一夜后,促使武装歹徒放下武器,释放人质,和平解决了该事件。到了俄罗斯时期,在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别斯兰人质事件这样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中,“阿尔法小组”也没有缺席,当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在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就有3名“阿尔法小组”成员牺牲。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