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单位在开展“破除‘和平病’大讨论”时,有领导提出:不妨想一想,有哪些事不做了,反而更有助于提升战斗力?
战斗力提升的过程如同攀登高峰,越往上走就会越艰难。而那些不做反而会更好的事,恰如登山中累人的包袱,背负的越多,攀登的脚步就会越踉跄。当前,部队建设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战斗力提升的黄金期。我们正行进在新时代强军路上,尤要注意甩掉 “包袱”,轻装前行。
那些令人烦扰的“包袱”,往往是与打仗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事,也是基层官兵最为反感的事。有的反映“机关通知如雪花,应接不暇”,有的抱怨“迎检如过关,突击搞卫生”,还有的觉得“抄笔记、补记录、背题库,不堪重负”。在一些网文中,“文山会海”“通宵推材料”“随意出公差”等现象也屡被吐槽。甚至有人慨叹,官兵最大的无奈,就是以打仗的标准干与打仗无关的事。
“包袱”虽然无形,每个却都有千斤重。“包袱”背得越久,越会冲淡主责主业,消磨掉官兵从军报国的热情。“人不明于急务,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者,穷困灾厄及之。”在相对和平时期,准备打仗就是军人的“急务”。每天只有24小时,官兵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耗费大量心思应对“五多”,或陷入点灯熬油“补本子”、精雕细刻“拍土埂”等杂七杂八的事务上,还有多少精力去投身“急务”?又拿什么扛起打仗的重任?
习主席指出,军队建设各项工作,如果离开战斗力标准,就失去其根本意义和根本价值。剖开“包袱”仔细瞅瞅,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和平病”的根子。反观这些“包袱”的背后,本质上都是些与战斗力标准相悖的“标准”。各项工作的“准星”如果不瞄着战斗力“靶心”,那所谓的“高标准”就是伪标准、反标准,下的功夫越大、费的心思越多,对战斗力的伤害就越大。
越是无形的“包袱”,越是难以彻底扔掉。它们具有隐蔽性和反复性,往往看起来赏心悦目,甚至很难让人割舍。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把打赢举过头顶,经常清清头脑中的“和平病”,扎实做好“削冗举要”工作,筹划工作时多想一想“准星到底瞄向了哪里”,检验工作时多问一问“官兵到底怎么看”,切实把战斗力标准在部队立起来、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