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7月17日,意义重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按照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狂言,以第4坦克集团军和第2、6集团军为核心的百万大军,3个月就能拿下斯大林格勒。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这是百万参战德军的不归路。
六个半月后,曾经在西欧平原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纳粹铁甲洪流,在斯大林格勒一头撞上了钢板,从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持久战,最终竟然被苏军反攻围歼。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转,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回顾这场战役的成败得失,对于今天的战略运筹、战术安排、战斗意志培养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违背规律埋下失败祸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统帅部战略博弈的结果。从整个决策过程看,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军高层,在这场战役中作出了很多错误决策。德国陆军1942年3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东线全部162个作战师中,只有8个师还有进攻的能力,16个装甲师中,只剩下140辆坦克可供使用——这比过去一个师的正常数字还要少”。可以说,德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不可以穿鲁缟”的地步。但希特勒坚持认为,“俄国已到了势穷力竭的地步”,执意发起夏季攻势。研究德军战史的英国人希顿指出,希特勒“在战略上胃口过大,本身缺乏兵力,又固执地低估敌人的兵力和潜力”。另外,按照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兵力愈弱,则愈应使用少数的兵力,在其他各地点牵制敌人,以期在决胜点上,彻底集中优势兵力”。希特勒却一再违反集中兵力原则,多次犯了战场分兵的兵家大忌。在战役关键时刻,把其他3个集团军派往高加索方向抢占油田,导致第6集团军既要攻下斯大林格勒、又要建立顿河防线,德军有限的进攻力量被分散得七零八落,在广袤的战场上根本形成不了战场优势,反而给了苏军战略反攻的时间和空间。
顿兵坚城耗尽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典型的城市攻防战,德军把宝贵的机械化兵力和空中兵力,投入到机动力、火力优势不便发挥的城市作战中,本身就是舍己之长的不智之举。面对犬牙交错的战线,德军只能依靠步兵与顽强固守的苏军进行对抗,作战双方为了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反复展开争夺,大量逐街、逐巷、逐楼的近战、巷战成了吞噬德军兵力的坟场。曾经横扫西欧的德军即使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也只能以米来计算,用自己的尸体一点一点艰难打开通路,在67天的城市战中慢慢耗尽了最后一滴血。如果德军当机立断、果断撤军,本来也可以保住一部分有生力量。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就指出,“斯大林格勒的楔形前线在军事上是不可取的”,希特勒却强迫哈尔德退休,强令德军从外线进攻转入严防死守,如此战略被动,距离失败只剩下一步之遥。
顽强意志终得逆转大胜。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勇气与意志的较量,毛泽东同志曾评价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空前苦战”。苏联军民在城市保卫战中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苏军第35师拼到全师没有一个完整的连队,仍然抗击了德军3个师的连续进攻,师长戈拉兹可夫中弹160处,壮烈牺牲。苏军中士巴甫洛夫率领24人小分队在一栋四层楼房中坚守了整整58天,德军反复冲击也未能攻克。在战役最艰难的时刻,德军攻占了90%的城区,苏军被分别包围在三块孤立的阵地上,最小一块仅0.28平方公里。有的苏军师仅剩下百余人,依然拼死抵抗。苏军将士为了打退敌人进攻,弹药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拼弯了,用牙咬手撕,宁死也不投降。在“誓死保卫斯大林格勒”口号的鼓舞下,苏联人民为这场战役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各修理厂一个季度就修复战斗车辆300辆和各种发动机500台,提前完成了方面军关于冬装、雪橇等生产订货。斯大林格勒州成立了伤员安置委员会,建立20多个专科医院和后送医院,设立了输血站。动员3000多名女青年当义务卫生员,有的卫生员一人就抢救了97名伤员。顽强的战斗精神、强大的心理防线、团结的军民合力,帮助苏军守住了最后的防线,迟滞了德军进攻,为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苏军取得重大胜利和德军遭到惨重失败而结束。
(作者系黑龙江省军区鸡西军分区麻山区人武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