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典
关门捉贼,语出自《草庐经略·游兵》。关门捉贼的原意是指当贼入室偷盗时,要关起门把他捉住。后泛指在掌握主动权的前提下,遇到诡诈难防的亡命之敌,要将其严密包围断其退路,一举全歼。
三十六计中,此计原文为“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即对于弱小之敌,应包围起来歼灭。行动灵活的小股敌人一旦被放走,会由弱变强,于我不利。如果诱敌深入,把它关在“门”里,使它成为网中之鱼,我方就能旗开得胜。而在实战中,即便是重兵之敌,一旦被诱入包围圈,同样可以“关门”,利用有利形势围而歼之。
古代战例
战国末期,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期间,赵王中秦离间计改派赵括接替廉颇指挥赵军。赵括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的特点,秦将白起故意让赵军取得了几次小胜。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正中白起下怀。第二天,赵括亲率40万大军与秦兵决战。白起先以一支人马诱敌,待赵军出击后,即向预设的壁垒撤退。赵括率领大军追赶秦军,一直追到秦军所修筑的工事。白起则趁机分兵几路,以骑兵一部插入赵军,将其截为两段;而后主力从两翼包抄赵军主力,使赵括军队完全陷入包围。一连被围46天,赵军粮绝,饥困难熬,士兵杀人相食。最终,赵括中箭身亡,40余万赵军几乎全被坑杀,赵国自此一蹶不振。
现代战例
1999年8月12日,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俄军先是对车臣全境的军事基地、弹药库、公路、桥梁、机场等目标实施了猛烈轰炸,摧毁车臣电视台和通讯设施,切断了车臣与外界的联系。随后,俄军兵分三路,清除了车臣首都格罗兹尼外围大部分具有战术价值的据点,对格罗兹尼形成了合围,将叛军围死在格罗兹尼。
12月17日凌晨,俄军对格罗兹尼发起总攻。若干个强击支队和强击群从东西两翼向市中心的“米努特卡”广场发起强攻,激烈的巷战达到白热化。经过40天的激战,俄军于2月6日攻占了车臣叛军在格市的最后一个据点——格罗兹尼工厂区。至此,俄军全部占领了该市,取得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计谋分析
以上两个战例都运用了“关门捉贼”之计。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巧设“迷”局,故意制造出秦军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假象,引诱赵括指挥大军“推门而入”,最终陷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成为白起的“瓮中之鳖”;俄罗斯军队先切断车臣与外界联系,而后对格罗兹尼形成合围,将“门”关死,最后对身处孤城的车臣叛军予以歼灭,成功“捉贼”,说明“关门捉贼”这一谋略在现代战争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当然,两个战例运用该计的形式又略有不同。白起围赵括,属于对孤军深入之敌进行迂回包抄“关门”,可以形容为“暗关门”“诱捉贼”;而俄军对格罗兹尼的合围属于稳步推进,车臣叛军虽熟知俄军意图,却无能为力,“插翅难逃”,可以形容为“明关门”“困捉贼”。由此可见,对于“关门捉贼”这一谋略的实践运用,还应当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环境来具体分析。想要运用好“关门捉贼”之计,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确保“门”关紧是施行此计的前提。不管是待敌攻我时再“关门”,还是想方设法制造“口袋”有计划地诱敌就范,确保把“门”关紧都是此计的前提。否则,“门”关不紧,让“贼”逃脱,不仅达不成作战目的,还可能有被反咬一口的危险。通常而言,想要将“门”关紧,要注意三条:一要注意关“弱”不关“强”,防止“强盗”破门;二要注意“门窗”结实,防止敌“撞门而逃”;三要将时机抓准,防止在关门之前敌人就溜走。长平之战中,白起先是选择了有利于秦军包围赵军、穿插歼敌和阻敌援军的地形;其次将急于决战、盲目轻敌的赵括引入秦军营地,将其四面包围;而为了彻底把“门”关死,秦昭王亲赴河内,征召15岁以上的男子开赴长平,堵截赵国援军,断绝赵括粮道,最终将赵军困死。俄罗斯军队针对车臣叛军的不同情况,从各个方向分别关门,待“门”彻底关死后才深入歼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却因轻敌和指挥协同不力等原因,“门”始终没关死,不仅未能达到彻底清剿车臣叛军的目的,反而不时遭到叛乱分子的反包围和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讲究“捉贼”的技巧是施行此计的重点。“门”关紧了,如何“捉贼”也是一门大学问。“捉贼”的方式很多,如斗捉、诱捉、疲捉、困捉等,历史上著名的包围战中,也不乏重兵包围、分割围歼、围点打援、断绝粮路、掌握主动、攻其不备等经典战术。不管使用何种方式、哪种方法“捉贼”,确保出手必“捉”,避免“贼”狗急跳墙,是施行此计的重点。长平之战中,秦军围而不攻迫使赵军自乱;俄政府军在对格罗兹尼的攻坚战中,冲在最前面的不是正规军,而是熟悉该城情况的600名车臣民兵,使得俄军对城内地形、敌情了如指掌,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当判断格市之敌有突围迹象时,俄军又采用虚留生路、巧设伏击的战法,放他们从格罗兹尼西南撤出并进入山区,2000多名武装分子钻进了俄军的“口袋”,遭到毁灭性打击。反之,若在“关门”后不能有效“捉贼”,在指挥上就可能处于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的被动地位。战国时,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因齐军实施“围魏救赵”之计而被调动,不仅未能攻下赵国,反而失去主动权大败。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围困太原,守将李光弼以攻为守,开展地道战、偷袭战、心理战等战术,使围城叛军最终遭到失败。
正确把握“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是施行此计的关键。无论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个时机问题。正如《兵法圆机·发》中所说:“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于伏内。盖早发则敌逸,犹迟发失时。”意思是要把握时机,聚而歼之,不使敌人漏网。因此,把“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把握好,准确判断形势,及时快速行动,就是施行此计的关键。一般而言,“关门捉贼”谋略的原则是先“关”后“捉”,“关”和“捉”最好的时机在于整体实力处于优势时。秦军对赵军形成包围之势后,并未急于进攻,直到赵军饥饿难耐无力反扑时,才一举“捉”之;俄军为一雪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的耻辱,动用了5倍于敌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0万人,凡是能使用的最新式武器都投入其中,确保了随时处于绝对的优势。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整体实力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数上,还须将指挥能力、武器装备、部队战斗力以及天时、地利等条件综合权衡,具体分析,依据客观情势掌握好“关门”和“捉贼”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