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只为拾取那些散落的记忆

退伍老兵李永健自费收集红色文物40载


■苏 进 武景生 本报特约记者 于安丰

一件文物记录一段历史。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历史记忆,这些记忆需要有人去寻找,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的73岁退伍老兵李永健就是其中一位。截至今年,他专注收集红色文物40载,家中各类老物件已达上万件之多,还先后向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和部队军史馆无偿捐献2000多件。

李永健的红色情怀与其军旅生涯紧密相连。他1966年参军,新兵下连后担任驯马员。一次,一匹军马因受鞭炮声惊吓而狂奔不止。眼看路上一些儿童躲闪不及,李永健一下子拽住了军马缰绳,但在制服军马中,他的右手臂骨折、肺部破裂,住院治疗一年多。1970年,因伤病不宜继续服役,李永健带着一枚二等功奖章退伍返乡,后被安排在威海刘公岛上做导游。

一次,李永健为一位老红军作讲解。当老红军在参观北洋水师文物时感慨地说:“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可惜还有很多文物都找不到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永健想起老家文登区是胶东革命老区,许多村子里都有老物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有责任和义务收集红色文物,传播红色精神。”思虑再三,他决定不干导游了,回老家收集红色文物。

后来,李永健每天骑着自行车下乡进村,去寻找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几年间,李永健走遍了文登周边区县上千个村庄、上万个家庭,骑的自行车先后换了5根链条、7条车胎。有时为了一件老物件,他能连续跑上五六趟。

如今,在李永健家里,两个储藏室和三室两厅的房间里,摆满了上万件红色文物,有天福山起义时用过的大刀、长矛等,也有抗战时期的军用地图、茶碗、望远镜、马灯等,还有我军缴获日军的钢盔、马鞍、军刀、地图等战利品。

李永健收藏出名了,一些文物贩子盯上了他的藏品。一次,有人找上门要高价收买8张日军攻占胶东、济南、南京时的军用地图,被李永健断然拒绝。他说:“我收藏红色文物从来没想过要挣钱,给再高的价钱也不卖。”

多年来,李永健没卖过任何一件红色文物,反而无偿捐献了不少。2008年的一天,某部一名军人登门找到李永健,称其所在部队是天福山起义后组建的,因为部队建设军史馆,需征集天福山起义文物。听后,李永健毫不吝啬地将天福山起义时的大炮、土枪、大刀、地图等30余件文物无偿捐了出来。后来,部队特意派人给李永健送来一面锦旗,上书:红色收藏家,拥军带头人。

至今,李永健的慷慨捐赠已多达20余次。1996年,文登博物馆改造扩建,他一次性捐赠100余件珍贵文物;2015年,天福山烈士纪念馆落成,他主动捐赠藏品300多件;《苦菜花》作者冯德英文学馆建成,他又将100余件胶东革命文物送给文学馆展览……

40年来,李永健收藏红色文物的费用全部来自抚恤费和打零工挣来的钱,到底花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只为能把更多的历史传给后人。”如今,每当有社团组织抗战纪念活动,李永健都会自发带上自己的藏品参加展出,为参观者讲解红色传统;每年区人武部开展新兵役前教育、中小学开学第一课,他都有请必到,向青少年传播红色火种。

☞ 为他点赞

如今,红色文物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已被政府或社会组织列为“抢救性”收集对象。李永健老人用宝贵的年华收集红色文物,实际上是为红色文化“拾遗”。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他这样的老兵,也需要他这样的情怀。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