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单方面退出以来,伊核协议就被称为“重症监护室的病人”,随时有被彻底废除的风险。近一段时期,美国、伊朗、以色列交锋不断,调门不断提高,矛盾日益加剧;欧洲虽积极斡旋,但却囿于自身能力和外界压力,收效甚微。能否挽救命悬一线的伊核协议,关键在于各相关方是否能在地缘政治博弈过程中找到平衡点。但由于各方在心理预期和战略底线上存在显著差异,要继续维持伊核协议面临着实质性的困难,协议存续的前景不容乐观。
伊朗重现“拥核苗头”
6月4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下令伊朗核机构“为恢复更多数量的铀浓缩做准备”,计划将铀浓缩能力恢复到19万“分离功单位”。他表示,“伊朗民族及其政府不会容忍一方面受到制裁,另一方面其核计划受到限制和禁锢”。随后,伊朗原子能组织向外界公布了两项具体准备工作:一是计划重启用于生产六氟化铀的伊斯法罕铀转化设施,二是在纳坦兹铀浓缩工厂着手准备用于建造先进离心机的基础设施。另据报道,在国际原子能机构6日的会议上,伊朗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表示,伊朗将不再与联合国核查人员进行合作,直到相关主要大国真正确保伊核协议未来如约履行为止。如果伊核协议失败,伊朗将不受任何限制地重新启动核活动。这是5月8日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因伊核协议而豁免的对伊制裁后,伊朗方面做出的最强硬回应。
外界分析称,伊朗目前虽未突破伊核协议对其划设的“红线”,但此番表态显示出伊朗的战略风向标发生了转变。自美国单方面毁约以来,伊朗先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战略克制,选择继续留在伊核协议框架内,同时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寄希望于其他缔约方发挥稳定器的作用,顶住美国的制裁压力,确保自身利益不因此受到损害。然而随着美国的制裁更加明确,伊朗周边环境骤然恶化,特别是同以色列的对抗已经超越代理人战争的范畴,走向直接的短兵相接,促使伊朗重新评估并调整其战略选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让伊朗认识到,多边主义协定是非常脆弱的,忠实地将自己塑造为“守约方”并不能够争取到谈判的先机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伊朗国内保守派阵营对鲁哈尼温和路线的批评也日益激烈。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伊朗国内反美拥核情绪不断增长,其国内政治生态与外交政策再次向强硬路线转向。
欧洲处境“左右为难”
伊朗一系列表态的时间点恰好与以色列总理对欧洲展开的“游说之旅”相吻合,这表明欧洲不得不在伊朗的要求与美以的压力之间寻求平衡。欧洲是伊核协议的受益方,也一直秉持维护协议框架的立场。伊核协议为欧洲开辟了能源来源地,给欧洲企业在伊朗和中东地区的投资和贸易提供机遇和保障,欧盟同伊朗的贸易额从2015年的92亿美元攀升到2017年的250亿美元。此外伊核协议有助于中东局势的稳定,避免将欧洲卷入中东的战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困扰欧洲的难民问题和恐袭风险。因此美国对盟友的无情抛弃以及对欧洲企业即将实施的“二级制裁”措施已经触及了欧洲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超出了欧洲的最差预期和承受能力。
此前伊朗已经向欧洲开出了维系伊核协议的条件,包括欧洲国家继续购买伊朗原油;欧洲银行继续保障与伊朗的交易;英法德保证不会应美国要求就伊朗弹道导弹计划和地区活动寻求谈判等。基于此,英国外交大臣和法德财政部长于6月1日致信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希望美国能够在对伊朗进行制裁时给予欧洲企业“豁免权”,允许欧洲投资银行继续为欧洲企业在伊投资提供融资支持,并且呼吁让伊朗留在国际银行结算系统内,保证伊朗能够及时收取原油出口收益。
然而舆论普遍认为美国不会对欧洲的诉求做出积极回应,因而也不看好欧洲能够发挥的作用。由于欧洲企业的大量融资和结算业务都依赖美国金融体系,因此对于美国的“二级制裁”没有丝毫抵抗能力,也没有一家欧洲公司敢冒着得罪美国的危险,毫无顾忌地同伊朗进行商贸合作。另外,欧洲虽言辞激烈,但由于各国的差异性,难以在欧盟层面形成一致立场,也无法拿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目前包括能源巨头道达尔、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航运巨头马士基等大型企业都在中断同伊朗的联系。如果欧洲在伊朗的投资由收益变为负累,那么欧洲对伊核协议的态度就可能发生变化。
美国推进“战略施压”
伊核协议是奥巴马任内最为重要的外交遗产之一,其实质是解除对伊制裁,换取伊朗弃核。特朗普上台后,猛烈抨击伊核协议存在严重缺陷,指责该协议扶植了伊朗的发展,在中东为自己树立了强大的战略对手,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多个阿拉伯国家陷入动荡,地区力量更加碎片化,而保持稳定的伊朗趁势做大做强,并借助外部制裁缓解带来的利好,在中东地区积极向外输出影响力。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至今,伊朗积极介入叙利亚内战,全力支持巴沙尔政权,帮助其主导战局;另一方面与什叶派的伊拉克政府密切联系,两伊呈现结盟态势。目前从伊朗经伊拉克到叙利亚、黎巴嫩的“什叶派新月地带”战略链条已经悄然形成,并渗透到阿拉伯的心脏地带,对以色列以及沙特领导的逊尼派联盟构成严重威胁,挑战美国着力构建的中东秩序。因此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撕毁伊核协议的出发点不仅仅在于关心伊朗的核能力,而是以协议的存废为抓手,抓牢中东主导权,使伊朗面临政治上的打压,经济上的制裁,安全上的威胁。伊朗可能再度孤悬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之外,不得不重新集中精力维护国内稳定,最终丧失在中东战略扩张的能力和意愿。
5月21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保守智库传统基金会的演讲中阐述了针对伊朗核协议“B计划”的“12条要求”,包括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释放所有美国及其盟友和伙伴的公民;停止对真主党、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等“恐怖分子”和“武装合作伙伴”的支持;完全解除对伊拉克、也门、叙利亚的干预等。他表示,只要伊朗接受这些要求,美国愿意改进而不是废除伊核协议。然而这“12条”条条触及伊朗底线。美伊两国全方位的立场差异以及难以弥合的结构性矛盾意味着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核扩散的风险、拔除战争的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