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笔者从《解放军报》看到两篇报道,都是关于旅级单位加强营级党委自主抓建的做法:一篇是3月28日一版头条《自主抓建,营级党委挑重担》,另一篇是5月4日八版《抓基层不再大包大揽》,读后深受启发。
对于旅一级而言,让营党委自主抓建,说到底就是“简政放权”。比如,“基层干部使用由营党委自主推荐、周计划因工作冲突调整由营主官自主决定、送学骨干名额由营级单位自主分配……”“以往需要逐级上报、机关拍板的许多事宜,现在营一级党委就可自行决定。”正如报道所说,“这是该旅‘简政放权’,提升营级党委自主抓建能动性的一个缩影。”
相对于旅团机关“一线指挥部”而言,营级党委作为“一线指挥所”,理应具有自主抓建的功能。当前,随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一线作战部队旅营体制成为主要编制模式。无论是师降旅还是团升旅,都具有“小机关带大部队”的特点。尤其是撤销师团、重新建旅的单位,面对“师”的摊子、“旅”的架子和“团”的担子,普遍存在机关人少事多、基层“权”小压力大的现状。能否进一步厘清旅营两级的责任,明确机关和基层的权限,让营党委有一定的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实中,有的旅机关抓基层,一体现重视就不放心、不撒手,一强调负责就指令过多、指导过细。不久前,笔者听一位某新组建旅单位的教导员反映:“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被机关安排了,我想搞个教育都很难。”试想,如果旅一级都把“权力”收得死死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营党委又怎会有积极性、能动性?
机关大包大揽,基层被动应付,一定程度造成机关和基层双重忙乱。文山会海为什么屡禁不绝?实际上与机关政务繁琐、权力集中有很大关系。为了领导有力、指导具体,就频繁发文开会,比如有的旅本级召开会议动辄扩大到营主官,会后基层再开会,于是营主官就参加了两次会议。由此可见,文电会议也有个“简”和“放”的问题,怎样抓建基层,值得算一算效益账。
《汉书·丙吉传》讲到一个故事。汉代宰相丙吉外出巡视,遇到有人斗殴致死竟毫不理会,可看到一头牛不断喘气就停下问个究竟。随从困惑不解,丙吉说:百姓斗殴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丞相的职责在于总揽全局;现在正值春耕时节,天气还不是很热,牛却气喘吐白沫,说明节气反常,可能影响今年的收成。一定意义上讲,机关抓建基层何尝不可以学学“丙吉问牛”?一方面,少些“例行”干预,即对于基层应该做好、能够做好的事,完全可以放手。另一方面,多些“例外”管理,就是经常深入基层、掌握情况,善于发现倾向性问题,搞好针对性指导。
“简政放权”才能“聚力增效”。权力下放将充分调动基层主动性,激活基层创造性,营造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氛围,让创新意识有发芽和成长的土壤,让改革创新者有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进而凝聚起基层自主抓建的共识,在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下,推动基层建设迈向新台阶。